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
如果你有一次回到古代的机,而且可以携带一本书,你会选择带哪一本?小编悄悄告诉你,一定要带《天工开物》!因为这是一本能让你在古代成功创业并发家致富的旷世奇书。
作者档案卡
姓名:宋应星
出生:1587年
朝代:明朝
职业:科学家、思想家
著作:《天工开物》《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等
成就:首次提出声音靠气体传播的理论,首次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反对迷信,主张对事物的考察要用“试见”和“试验”的方法;把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作了全面总结,并著述成书。
《天工开物》诞生了
大约400年前,一位明朝书生突然萌生了这样的疑问:“上天覆盖之下,大地承载之上,物种称得上有万种之多,而万事万物随机变化,成为各种形态,这难道只是人力造成的吗?世间万物,如果必须靠听别人讲述或自己亲眼见到才能了解,那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于是,他开始研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小到一粥一饭、针头线脑,大到红夷大炮、过江漕船,最终,他写出了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旷世之作——《天工开物》。
他,就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天工开物》的价值
《天工开物》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掌握了《天工开物》中的知识,你在古代无论种地还是做手工,都能“打败”当时99%的人。
农业数据
在“种地基本靠天,慢慢积攒经验”的古代,《天工开物》不仅为农民提供了科学的种植方法,还记录了科学的“农业数据”。
例如,分析秧苗移栽时,书申明确指出,“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的比例为1:25。
工业秘密
在“师父教徒弟,老爹传儿子”的古代,《天工开物》中不仅记录了诸多“概不外传”的手艺,甚至有一些“工业秘密”。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本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著作,以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
《天工开物》中记载,可用倭铅(锌)代替炉甘石(锌化合物)炼制黄铜。这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制成黄铜的最早记录。
军事机密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军队配备的武器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但《天工开物》告诉我们,明朝的军队是有热兵器的。
书中不仅记载了我们熟悉的各种古代冷兵器,还记录了大量热兵器,比如火药、鸟铳(chong)和鸟枪、本土制作的水雷和地雷、各式西洋火器的制造方法、使用事项及威力等。
《天工开物》读一读
介绍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很想读一读这本“奇书”呢?快来挑战一下吧。
挑战文言文
凡中国产金之区,大约百余处,难以枚举。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麸麦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
翻译
中国的产金地区有一百多处,难以列举。山石中出产的金,大的叫马蹄金,中等的叫橄榄金或带胯金,小的叫瓜子金。水沙中出产的金,大的叫狗头金,小的叫麸麦金、糠金。在平地挖井得到的金叫面沙金,大的叫豆粒金。这些都要先经淘洗然后进行冶炼,才能成为整块的金子。
《天工开物》那些事儿
绝妙的书名
“天工开物”这四个字,包含“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合并后的意思是: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辛勤劳动,就可以生产出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其精美程度胜过天然的造物。
险些失传
《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分三编。此后,其经多次刊印,传播至朝鲜、日本,甚至欧洲。只是,这本堪称“中国科技史”的百科全书,在中国险些失传。20世纪后,《天工开物》由藏于日本的版本在中国重印刊行。
推动欧洲农业革命
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技术十分落后。此时,欧洲的犁比较原始,操作起来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使用起来效率更高,也更省力。《天工开物》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的农业革命。
进化论的先驱
《天工开物》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和大麦新品种的事例。宋应星发现,通过人为干预,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后来,“进化论之父”达尔文把《天工开物》中的有关论述作为他论证物种变异、进化的重要例证。
明朝后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达到巅峰,涌现一大批总结性的科学著作。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但就算身处群星之中,《天工开物》仍是耀眼的那一颗。
一页书 摘自《意林》2023.4(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