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节——春节
话说中国节——春节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春,孕育周而复始的新生萌芽,节,承载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
春节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春节到底持续多长时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句中描写的喝屠苏酒、放鞭炮这些年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去探寻春节的历史,感受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文化意义。
春节的由来
春节也叫年,就是农历的新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述:年,谷熟也,可见年和农业收获有关。为什么会有过年这个习俗呢?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华民族,每年秋收之后都会有盛大的祭祀活动,这个活动被称为腊祭和蜡(zha)祭。活动主要为了通过祭祀祈愿来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随着时代变迁,祭祀活动演变为一个节日——春节,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辞旧岁、迎新年。
夏商周三代的历法对于新年时间点的设置并不相同,也就是说新年的时间并不固定。从《史记·历书》可知,夏代新年在农历一月,商代新年在农历十二月,周代新年在农历十一月。《诗经》中有一篇《豳(bin)风·七月》写道:“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它生动地描绘了西周初年豳地的人们到了岁末,携老同幼,宰羊煮酒,庆祝新年到来的场景。
在汉代,司马迁修《太初历》,确定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制度。《太初历》确定春季的第一个月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节。从汉代开始,这个节日就被固定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个传统也一直持续到现在。
隋唐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春节在此时被称为元日、岁日或元正。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这七天假期包括节前三天、节日当天和节后三天。从这时起,春节成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唐太宗的诗《守岁》中写到:“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描述了在除夕夜的宫廷中,君臣一同宴饮守岁的热闹场景。
宋朝人非常重视春节,同唐朝一样,在宋朝春节也放假七天。在民间,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启了过年模式,他们采购年货、祭灶神、贴门神。雕版印刷术在北宋时期发展迅速,这让年画的印刷技术不断提高,年画的题材也更为丰富。宋朝人已经普遍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制成炮仗,在春节燃放,增添喜庆的气氛。整个春节的庆祝活动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夜才结束。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生动地描绘了元宵夜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元朝时期,蒙古族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勒”,也称“白节”。蒙古族人崇尚白色,认为白色寓意吉祥纳福,所以元朝人在正月初一有“服白衣”“互相馈赠白色之物”的习俗。
明清时期,春节的习俗已经逐渐完善。春节的庆祝活动从腊八节拉开序幕,到元宵节落下帷幕,人们从初一到十五每天要做的事也有了具体的规定。吃团圆饭成了春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在除夕夜,离家的游子会尽量回到家中,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度佳节。
不仅汉族有丰富的春节习俗,满、蒙古、瑶、壮、白、高山等多个少数民族也有各自过春节的习俗,形式各具特色。
春节被华人带到世界不同的地区,各国人民都在不断了解春节这个古老的中国节日。随着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现在全世界都在过这个“中国节”。
春节的习俗
春节的这个节日起源于祭祀,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发展繁荣,春节产生了很多具有喜庆色彩和娱乐功能的庆祝活动。
团圆饭
吃团圆饭的习俗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只是各个朝代具体的叫法和吃法不同。
古代除夕夜吃团圆饭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饭前先净手洗脸,然后祭祖供神,焚香燃烛敬天地。全家团拜,喝分岁酒,吃年菜,长辈给压岁钱。一家人欢聚一堂谈笑守岁,直至天明。
饺子是团圆饭中的重要成员。饺子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发明的,但在南北朝时期,它的形状更像馄饨,到了唐代,它才有了今天的模样,在宋代的时候,饺子被叫做角子,在元代、明代被叫做扁食,在清代才有了“饺子”的名称,也直到清代,人们才有了过年吃饺子的习俗。饺子有“更岁交子”的含义,正适合除夕守岁跨年时的氛围。
压岁钱
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除夕夜,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送给晚辈,也有在正月初一早晨拜年时赠送的。压岁钱又叫“压祟钱”,有“辟邪驱鬼、保佑平安”的寓意。
送压岁钱的习俗起源于汉代,流行于汉魏六朝时期,在唐代,春节时宫廷中散钱之风也很盛行,在明代和清代,给压岁钱的习俗在民间已经相当流行了。明清时期的压岁钱一般是用红绳子串起的铜钱,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以彩线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角,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在现代,随着电子货币的流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能见到纸币了。可是到给压岁钱的时候,长辈一定会将崭新的纸币装在红包里,送到小朋友的手上,寓意着“新年新气象”,长辈对晚辈的新年祝福就在给压岁钱这个形式中表达出来。
放鞭炮
放鞭炮是小朋友们最喜爱的春节习俗。相传它起源于古时候的庭燎,即在庭院中燃烧竹竿,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啪”之声。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将它塞入竹筒里燃放,爆竹就产生了,据宋朝高承《事物纪原》中记录,三国时的发明家马钧是第一个用火药制作爆竹的人。由爆竹演变而成的烟花始于隋唐,盛于宋,北宋时烟花制造技术已很成熟,出现了“用卷纸裹火药,燃之发声”的“起火”“爆仗”,成为当今火箭的雏形。
《红楼梦》中有一个灯谜: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心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大家来猜猜是什么呢?
拜年
拜年是农历大年初一最重要的活动。人们在那一天向长者拜贺新年,去亲朋好友家拜访,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拜年的习俗从宋代开始就已形成,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说:“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明中叶则更为兴盛,明代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大约从清朝开始,拜年又增添了“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记载:“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有了用名帖互相拜年的习俗。如果人们的亲朋好友太多,来不及一一登门拜年,他们就会派仆人拿着一张红帖前去代替自己拜年,红帖上写着受贺人的姓名、住址、恭贺的话语以及自己的名字,这种红帖便是后来贺年卡的前身。人们会在大门旁的墙壁上贴一个红纸袋,上面写着“接福”,仆人们到来时,直接将红帖放入红纸袋中即可。这种拜年形式叫“发飞帖”。
春节是中国人团圆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在这个节日中辞旧迎新,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和祝愿传递下去。同时,春节的丰富文化习俗被传承下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唐小鱼 摘自《凤凰动漫》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