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的博弈——海蚀拱桥
山与海的博弈——海蚀拱桥
广西桂林有座大名鼎鼎的象鼻山,因酷似一头站在江边伸鼻饮水的巨象而得名。在大海之滨,也有一些与象鼻山相似的景观,被称为海蚀拱桥(或称为海穹)。如果非要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那就是桂林的“象鼻子”“喝”的是江水,而海蚀拱桥“喝”的是海水。
“恐龙探海”是辽宁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最著名的一处景点。当潮水上涨时,远远望去,这处岩石就像一只巨大的恐龙把头探进海水里;当潮水退去,它又像恐龙把海水吸干了一样,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其实,“恐龙”不过是岬角(伸入海洋之中的尖角形陆地)的残留物。在海陆交界地带,海水持续不断地拍打、冲击陆地,使陆地不断后退,海洋不断前进,就会慢慢形成多种类型的海岸侵蚀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洞两侧因持续遭受波浪的冲蚀而相互贯通,最终形成了海蚀拱桥。类似的景观还存在于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海滨、浙江沿海诸岛等地。
除了上述几种天生桥之外,在我国西部黄土地区也曾发现过天生桥,例如,在陕西省洛川县境内就有天生桥。这里的黄土由于流水的潜蚀作用会沉陷变成坑状;随着进一步发展,两个陷坑之间贯通形成拱桥状,这就是黄土天生桥。与岩石相比,黄土更容易被流水侵蚀;因此,这种天生桥不仅规模相对较小,而且难以长久保存。
赵菲/编辑 摘自《百科知识》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