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眼睛“搬”给军事装备
把眼睛“搬”给军事装备
动物的眼睛差异很大,功能各异,有的相当于望远镜,有的如同放大镜;有的能看到人看不见的色彩,有的则能从众多景物中识别特定的目标。于是,人们仿照一些动物的眼睛制造出各种观测装置,运用于军事活动,成了获取情报的秘密武器。
1.电子蛙眼
人们发现,虫子落在草上不动,青蛙就不会攻击,一旦虫子飞起来,青蛙立即一口吞进去。原来,青蛙只能看见活动的目标,而对静止物体视而不见。
于是,仿生学家对青蛙进行研究,发现蛙眼视网膜的视细胞分为五类:一类只对颜色十分敏感,另外四类只对运动目标的某个特征发生反应,并能把分解出的特征信号输送到大脑的视觉功能区。
现代战争中,敌方可能会发射假的武器来扰乱我方的视线。为了及时区分真假,有针对性地防御,仿生学家根据蛙眼的结构原理发明了电子蛙眼。这种探测仪器能够和雷达合作,可以像蛙眼一样,迅速区分真假目标,并锁定飞行中的真目标。
2.电子鸽眼
鸽子拥有惊人的飞翔能力、神奇的导航能力,还有一双独特的眼睛。一直以来,它都是仿生学家的宠儿。目前,电子鸽眼已经在远程侦察中崭露头角。
鸽子的眼睛能辨别单方向运动的物体,也就是说,它们对朝着某一方向运动的目标,明察秋毫,而对其他目标毫无反应。原来,鸽眼的视细胞有100多万个,分为6类,有的管亮度,有的管色彩等,而管方向边缘的视细胞只能感受到单向运动的物体边缘。
根据这个原理,人们用光电管和人造神经细胞制成了电子鸽眼,能很快发现定向运动的物体。通常敌机来袭时,会伴随干扰信号,致使我方雷达屏幕模糊不清,这时,如果有电子鸽眼帮忙,定向运动的机群就会重新呈现在雷达屏幕上,而干扰信号起不到任何作用。
3.猫眼夜视仪
在漆黑的夜晚,猫能观察到老鼠的一举一动。那么,猫是怎么做到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视细胞说起。动物的视网膜上分布着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其中视锥细胞只能感受色彩和白昼的强光,视杆细胞只能感受夜间的弱光。白天活动的动物如鸡、松鼠等,它们视网膜上比较多的是视锥细胞,而善于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鼯鼠等,视网膜上多数是视杆细胞。猫为夜视动物,眼内的视杆细胞当然占绝大多数。
猫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瞳孔能够随着光线的强弱变化,自动调整大小。中午阳光很强时,猫的瞳孔缩小成直线般的细缝,让少量光线进入眼内,而在光线微弱的晚上,瞳孔扩大成圆形,以便看清黑暗中的情景。
军事专家根据猫眼的这些特性,研制出了微光夜视仪。其主要功能是把观测到的图像亮度大幅度增强,使夜间的观察距离达到2000米。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原理与红外线夜视仪不同。猫眼夜视仪是将观测目标的少许可见光,形成能看得清的图像;而红外夜视仪是把来自目标上人眼看不见的红外线,转化成直观图像。
4.猫头鹰夜镜
就像我们前面介绍的,猫头鹰是一种夜视动物。它白天视力较差,夜间却很好。
生物学家发现,猫头鹰在夜间的视觉敏锐程度是人类的100倍,原因就是猫头鹰视网膜上感知色彩和强光的视锥细胞太少,而拥有丰富的能感知弱光的视杆细胞。每个视杆细胞中都含有“视紫质”,这种物质有助于视网膜在微弱光线条件下更好地成像。
如今,要打赢现代战争,夜战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士兵需要佩戴夜视装置才能冲锋陷阵,实施精准打击,于是夜镜应运而生。这种微小器具的核心部件是一种功能特殊的强光管,能像猫头鹰眼睛那样,收集和汇聚黑暗环境的光线而成像。戴上它后,士兵可借着微弱星光,看到180米外的车辆和坦克。
5.鹰眼光电系统
古诗歌有“草枯鹰眼疾”的佳句。的确,草原上的雄鹰在二三千米的高空翱翔,能够盯住草丛中的兔子、羊羔或蛇等,俯冲而下,一举捕获。
原来,鹰眼内有丰富的视锥细胞,也就是光感受器十分密集,每平方毫米达100万个,是人眼的6-7倍。这种感光细胞越多,分辨力就越强。人类每只眼睛里的视网膜上都有一个凹槽,叫中央凹,而鹰的中央凹有两个。这两个中央凹的作用不同,其中一个专门用来向前方看,另一个则专门向侧面看。这样,鹰的视觉范围就宽得多,能兼顾前方和侧面。鹰眼的瞳孔也比人眼的大。为了控制过多光线进入,它眼内特有的梳状突起结构能降低视细胞对强光的接收。这样一来,外界光照再耀眼,它也不用缩小瞳孔,也不会眼花,仍然能看清目标。
由于以上特点,鹰的好视力帮助它们成为强大的空中猎手。
于是,科学家向鹰眼学习,制造了鹰眼光电系统。这种系统主要由显示屏、望远镜和摄像机组成。只要飞行员在高空盯住显示屏,就可看到飞机下宽阔视野中的一切。一旦发现敌情,可放大、拍摄,并投射到显示屏上,跟实物一样清晰。这种图像信号还可发回地面,让指挥员不用上天就可以掌握可靠情报,以便正确实施指挥。
席金合 摘自《青少年科技博览》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