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走向文明的宝典
人类走向文明的宝典
——《礼记》导读
导引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起,兴……”这是北京某中学毕业生们,随着《礼记·大同篇》吟诵的内容,向陪伴自己三年的老师鞠躬行礼。《礼记》,五经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宝典。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部影响中华礼仪之美、成就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经典之作。
编者简介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西汉礼学家戴德选编85篇本叫《大戴礼记》,他的侄子戴圣进一步删减,精选20卷49篇,叫《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戴圣,生卒年月不详,字次君,西汉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汉宣帝时,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著作有《礼记》。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上升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和学子的必读之书。
内容概述
《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全书以语录、条记、议论为主要形式,内容贴近生活,对儒家文化传承、德性教养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思想诠释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一部《礼记》,透彻宣示儒家礼治精神。其思想主要表现为:
1.追求“天人和谐”。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上互有差异,但他们都深信天地、自然和人不可分割。《礼记》中崇尚天道观,简单地说,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强调人必须不断认识自然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2.阐述礼仪理论。《礼记》中的许多篇章,是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古的典范。如《礼运》中记录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理想,《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等一系列教学原则,《乐记》表述声、音、乐三分,音乐与政治相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等音乐思想,《儒行》记儒者的十五种德行,堪称学者的生活指南。
3.倡导社会正能量。《礼记》的许多章节,高扬仁爱、正义、爱国等正能量,反对不义之政,影响深远。如《战于郎》讲述了鲁国一位未成年的孩子,在祖国遭遇危难之际,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事迹。《曲礼下》中指出“公庭不言妇女”“公事不私议”“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要求官员恪守公职,不谈声色犬马之类,无不有益于弘扬正气。
4.指导社会生活。《礼记》中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家教、尊老、丧祭、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如《祭义》《冠义》《聘义》等,专门阐释说明仪礼;《曲礼》《内则》《少仪》等,专门阐释生活礼节和守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遵规守礼很有指导意义。
艺术特色
作为礼仪的集大成者,《礼记》在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表现力:
1.谋篇布局,层折曲妙。《礼记》中的多数篇章短小精悍,但却文法跌宕,章法谨严。如《大道之行也》,先提出观点,点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纲领性说明,然后具体从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等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仅有一百二十多字,但却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2.整散结合,语言多变。《礼记》中多将整散句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句子,骈散结合,读来音调和谐,节奏感强,气势贯通,文字也显得规整、典雅。
3.多用修辞,说理通俗。《礼记》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格。如《虽有嘉肴》中开篇用嘉肴比拟至道,说明“学”和“道”的关系,化抽象为具体,说理通俗,便于读者理解。《大道之行也》中阐述社会关爱,用排比句式,一气呵成,气势贯通。
警思想诠释
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什么性质的社会,各行各业,各种场合,若是没有全面的、普遍而自觉执行的礼仪,绝对不能称之为文明。因此,要想让自己变得文明,首先应从阅读《礼记》开始。那么,今天,我们该怎样来阅读这部经典之作呢?
1.读经名义。大至国家仪式,小至待人接物,无论生活方式还是伦理思维,都需要健康而完整的程序和规矩,这些程序和规矩,就是礼。《礼记》的内容,决定了这是一部让一个人走向文明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要想让自己文质彬彬,文明有礼,阅读《札记》,便是最好的选择。《礼记》中有许多篇章,篇幅短小,但却意蕴深厚,富含人生哲理,通过阅读,能够让我们懂礼名义,更好地成就自己。
2.勇于实践。《礼记》阐述的社会生活层面的礼仪规范,具有鲜明的操作性,阅读时,我们不但要懂得书中所阐述的礼仪规范,还要在生活中勇于实践。如书中提及礼仪场合,应做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生活中,把这些规范落到实处,养成习惯,化为行动,笃力践行,日久天长,自己的文明气质便会得以提升。
3.剔除糟粕。《礼记》产生的时代,是封建制度一统天下的时代,其中有许多的义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再阅读这本书,不可全盘接受,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阅读汲取,这样才能读有所获,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赏析
古语言,响鼓不用重锤敲。言外之意,一个人,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身的条件。师傅,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但也仅是领进门而已。今天,我们都是学习者,在老师传道授业的总体框架下,要想让自己成为“善学者”,当善问、善思、善答。好的老师遇上善学者,自然才是天作之合的美事。
参考译文
1.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下手,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但却意蕴深厚,富含人生哲理,通过阅读,能够让我们懂礼名义,更好地成就自己。
2.勇于实践。《礼记》阐述的社会生活层面的礼仪规范,具有鲜明的操作性,阅读时,我们不但要懂得书中所阐述的礼仪规范,还要在生活中勇于实践。如书中提及礼仪场合,应做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生活中,把这些规范落到实处,养成习惯,化为行动,笃力践行,日久天长,自己的文明气质便会得以提升。
3.剔除糟粕。《礼记》产生的时代,是封建制度一统天下的时代,其中有许多的义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再阅读这本书,不可全盘接受,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有选择阅读汲取,这样才能读有所获,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④,及其久也,相说⑤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⑥,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
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
②庸:功劳。
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④节:树枝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
⑤说:同“悦”。⑥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胡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