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石蛋
《西游记》中,花果山下有一块仙石,忽有一日产下一块石卵,而后化为一只石猴即为孙悟空——这个故事妇孺皆知。谁曾想,现实世界中竟然真的有这样一座山,山上会不断产下石卵……
产蛋崖
这座山位于中国贵州省三都县:在一片长20多米、高6米的山崖上,镶嵌着大大小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石头,崖壁凸凹不平。这些石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掉落几颗,仿佛是慢慢发育成熟的“蛋”从山崖上生出来一样:大个儿的直径约50厘米,可以达到几百千克重;小个儿的抵得上一只拳头,而且质地坚硬,外形酷似恐龙蛋。所以,当地的老百姓给这片会“下蛋”的山崖取名叫“产蛋崖”。人们认为这些圆蛋是吉祥的象征,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收藏几颗。
魔鬼弹球
而在遥远的澳大利亚,也有一些神秘的“石蛋”,被称为魔鬼弹球,只不过块头要大得多。在澳大利亚滕南特克里克市南部大约105千米的地方,分布着很多圆形的巨石,不仅外表光滑圆润,而且呈现出鲜艳的肉红色,小的直径约50厘米,最大的直径可达6米。据传说,这些巨石是彩虹蛇的卵,还有人说它们是魔鬼的弹球。当地的土著居民认为它们有着非凡的力量,谁要是破坏了它们就会受到惩罚。
“石蛋”的真相
这些奇怪的“石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们首先可以排除恐龙蛋,因为恐龙蛋绝不可能有这么大。地质学家认为,中国贵州三都县的“石蛋”其实是一种结核,是在沉积岩中形成的矿物质团块。在周围的泥沙胶结形成岩石之前,它们已经先行变成了岩石。也就是说,“石蛋”是在沉积过程中,海水中的某些矿物质围绕着贝壳、鱼齿、珊瑚碎片等物质为核心层层凝聚形成的,其最终的形态有球状、卵状等,大小不一。如今,它们重现天日,就成了看似神秘的石蛋。
澳大利亚的“魔鬼弹球”与之不同,它们是花岗岩,为十分常见的岩浆岩。尽管十分坚硬,但它们也难以抵挡长期的风化作用。天然产出的花岗岩自身难免会有一些节理和裂隙,流水、空气甚至于各种微生物都会沿着这些裂隙侵入其中。每天24小时的昼夜温差变化,热胀冷缩造成花岗岩反复膨胀和收缩,天长日久,花岗岩就会像剥洋葱一样由表及里被层层剥离,越是棱角突出的地方就越容易被剥蚀,风化后的残余部分就逐渐朝着圆球形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被称为“球状风化”。
“石蛋”景观知多少
其实,地球上有很多类似的景观,成因也大同小异。
在新西兰南岛东海岸边上有个叫摩拉基的地方,海滩上散布着50多个奇怪的大圆石,每当海水退潮时,它们就会显现在人们面前,显得十分怪异。地质学家仔细研究后发现,它们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细砂和黏土,由方解石(成分为碳酸钙)胶结而成;但是巨石的不同部位,胶结程度略有不同,外侧边缘部分胶结较为密实,越往内部越松散,甚至还有个别巨石是中空的。其实它们也是一种结核,成因与贵州三都县的石蛋相似。
在福建平潭县石牌洋景区,远远望去仿佛有一艘大船静止在海面上,走近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高一低两块巨石,像两面扬起的船帆,故而得名“双帆石”。其实这也是花岗岩风化形成之后的“石蛋”。只不过它们不够浑圆而已。除此之外,在广州火炉山、安徽黄山、陕西华山、福建厦门鼓浪屿、浙江沿海桃花岛等花岗岩地貌旅游景区,经常能见到类似情景。
然而,也有一些“石蛋”让人匪夷所思。考古学家曾在欧洲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的森林的土壤里发现一块直径超过3米、重量达几十吨的巨大圆石,近乎完美的球形。有学者认为这是古文明的产物,代表了欧洲最古老的圆石加工技术;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这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地质作用形成的。究竟孰是孰非,莫衷一是,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解开的谜团。
摘自《十万个为什么探索版》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