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最“美”的数字



    细心观察生活的你有没有产生过疑问,为什么芭蕾舞者需要踮起脚尖?为什么报幕员通常不站在舞台中间?为什么名片等物品大多被做成长方形的?其实,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中隐藏着一个相似点,那就是它们都源于一个神奇的数字——0.618。

    大名响当当

    0.618有响亮的名字——黄金分割比,或黄金比例。可不要被它的名字骗了,黄金分割比表示的可不是如何分割金灿灿的黄金,而是一种对于很多物体都适用的比例。那么,这个比例到底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当我们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较短部分与较长部分的长度之比等于较长部分与整条线段的长度之比时,这两个相等的比例就是黄金分割比。现代数学家推断,这种比例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它的精确值为*5-1/2(*是一个比较难的数学符号,等你们再长大些就会学到的),近似值为0.618。

    人们之所以用“黄金”来给这种比例命名,是因为这种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其美学价值就像黄金一样珍贵!它可以被应用在很多地方,令各种各样的物品体现出美感。

    来源于身边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在那么多不同的比例中,人们为什么偏偏对黄金分割比情有独钟,认为这种比例带有美感呢?

    人体上的0.618

    科学家认为,这与人类不断演化后形成的身体结构有关。你知道吗,完美的人体结构中竟然有14个黄金分割比!例如,肚脐到头顶与肚脐到脚底的长度之比,咽喉到头顶与咽喉到肚脐的长度之比,肘关节到肩关节与肘关节到中指指尖的长度之比等,恰好都近似于0.618。正是人体上这一个个0.618的近似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让人们认定这是一种最合适的比例。

    人最熟悉的就是自己,自然会将人体美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喜欢那些与完美的人体比例相似的物体。于是,黄金分割比逐渐成为了人们世代相传的审美标准。

    自然中的0.618

    其实,除了我们自己的身体以外,黄金分割比也默默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科学家发现,许多树叶的宽度与长度之比,或叶柄与叶脉的长度之比都非常接近0.618。还有一些有茎节的植物,相邻的上下两个茎节的长度之比也近似于0.618。

    不仅是植物,在动物身上,黄金分割比的影子也随处可见。比如,蜻蜓的头部到腹部与腹部到尾部的长度之比就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还有,在一些蜗牛和海螺的螺旋壳上,从内到外每一圈的直径与下一圈的直径之比,竟然也都是0.618!

    看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有没有觉得大自然很神奇呢?

    形式美法则

    话说回来,自从人们认准了黄金分割比以后,便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更加符合完美的比例,还希望生活中有更多的物体也有这样的比例,这就解释了文章开头的那几个问题。

    芭蕾舞者为了使自己的腿显得更修长,使自己的身体比例更接近完美的人体比例,因而选择了踮起脚尖起舞;报幕员走上舞台时,想让观众从视觉上感到舒服,于是站在了舞台上接近黄金分割点的地方:至于名片等物品被做成长方形,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让人看着舒服。毕竟,宽与长之比为黄金分割比的长方形被人们称为“最好看的长方形”。

    从古至今,黄金分割比已经被应用在很多地方。在建筑方面,按照黄金分割比设计出的建筑物不胜枚举。例如,埃及金字塔虽然大小不一,但是它们的高度与底面边长之比都近乎0.618。除此之外,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陵等举世闻名的建筑,也都与黄金分割比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绘画方面,艺术家也都极力追求符合黄金分割比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世界名画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现代的一些商标上也有黄金分割比的影子,比如百事可乐、丰田汽车、苹果手机的商标等,都是以黄金分割比来设计的。

    现如今,黄金分割比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不同地方散发着“金光”。小朋友们,睁大眼睛找一找,拿出尺子量一量,你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符合黄金分割比呢?

风铃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