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大本营
螃蟹知不知道痛
螃蟹是甲壳类动物,没有类似脊椎动物的复杂大脑,它们是不是不会感觉到疼痛呢?
为了弄清这一点,科学家利用螃蟹喜欢躲在岩石暗处的特性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在水箱中设置了两个阴暗角落,其中一个角落放有可产生轻微电压的电击器,然后放入一些螃蟹。
一开始,螃蟹各自选择角落躲藏,遭到电击的螃蟹会逃离这个角落,躲到另一边;经过一段时间休整。螃蟹们被重新放回水箱中,多数螃蟹会回到它们第一次选择的角落,然后再一次因被电击而逃离;但是等到第三次被放入水箱中时,多数受过电击的螃蟹开始选择另一边不会遭受电击的角落,甚至为了逃避电击,宁可待在水槽中间也不愿躲进角落里。
据此,科学家认为,螃蟹也是知道痛的!
鹦鹉也会用工具吗
我们知道,有些动物懂得使用工具,如:黑猩猩、海豚和大象等,但会使用工具的鸟儿很少,似乎只有鸦科的鸟类。可最近科学家发现,凤头鹦鹉竟然也会用工具!
科学家观察到一只名叫“费加洛”的凤头鹦鹉经常在玩鹅卵石,有时鹅卵石不小心掉出鸟笼外,它会衔着小树枝把鹅卵石拨回身边。为了证明这不是巧合,研究人员将凤头鹦鹉爱吃的腰果放到鸟笼附近,刚开始,费加洛花了25分钟用树枝把腰果拨到自己身边来;接着,研究人员又把腰果放在不同的地方,随着腰果的距离远近不同,费加洛甚至还会用喙修剪树枝,去除多余的枝叶,使其更容易碰到腰果,而且花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鱼儿能改变食性吗
虱目鱼原本是吃海草、藻类的,不过科学家推测,它们可能会为了生存而逐渐改变食性,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2009年,莫拉克台风使我国台湾中南部地区严重受灾,也让台南沿海水产养殖场中的数十万尾虱目鱼游入大海。经过持续观察发现,以前从来没有虱目鱼的一些海域因此出现了虱目鱼,而且这些鱼的体形还越变越大(达80厘米长),几乎是普通虱目鱼的两倍。同时,这些海域的丁香鱼却大幅减少。所以,这很可能是虱目鱼进入大海后,吃掉了丁香鱼苗。
短吻鳄可以不停的换牙吗
哎哟!狠狠地摔了一跤,牙齿磕掉了。如果牙齿还能再长出来该有多好!呜呜,可是人类的恒牙掉了就不会再生长。对此,短吻鳄不屑一顾地笑了,因为它们不怕掉牙!
短吻鳄大约有80颗牙齿,每颗牙最多可以换50次。它们嘴里除了使用中的牙齿,还有可随时递补的备用乳牙,这是因为它们有可以发育成乳牙的“干细胞”。当牙齿掉落时,它们的备用乳牙会长出来补位,同时干细胞也会长成新的备用乳牙。
科学家正在研究短吻鳄牙齿再生的方法,希望未来可以让人类也能重新长出恒牙!
眼睛大很危险吗
许多科学家都非常疑惑——生存在旧石器时代的史前人类尼安德特人,为什么没像智人那样进化成现代人,而是在30万年前灭绝了呢?
英国科学家比对了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骨骼标本,发现尼安德特人的眼睛又大又发达,因此推测他们大脑里处理视觉的部位比较大。这可能是因为,尼安德特人当时从非洲迁徙到欧洲,欧洲的纬度高,夜晚更漫长,从而使得他们的视力变得发达起来。而当时的智人仍居住在非洲,直到后来才迁徙到其他地方。
不过,脑部处理视觉的部位变大,用于社会功能的部位就可能变小,适应生活的能力也随之变弱。比较起来,当时的智人已经会用针缝衣物,但尼安德特人却还只是将兽皮披在身上。于是科学家推测,很可能是因为智力发展较慢,影响了尼安德特人的生存能力。
地心到底有多热
地球的温度并不平均,从地表开始越往地心温度越高,那么地心的温度究竟有多高昵?
科学家们目前还无法实际测量,但是透过实验室模拟来推测,发现地心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几乎和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内部最中心的部分是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为固态,最主要的成分是铁,大小和月球差不多,外核则主要是液态的铁和镍。铁虽然在高温下会熔化变为液态,但是内核的压力非常大,可以让铁在高温下还能维持固体的状态。
细菌真能“点水成金”吗
在天然的金块上面,经常能发现一种“代夫尔特食酸菌”,但在自然界中,黄金在水中会形成金离子,对大部分细菌都是有毒的,那么,为什么这种细菌能在上面生存呢?
原来,这种细菌会分泌一种蛋白质,将金离子转变成固体状态,也就是将有毒的金离子变成了无毒的物质,并将其累积在细胞的周围来保护自己。发现这个秘密之后,科学家们非常兴奋,他们已成功地将这种细菌分泌的蛋白质分离出来。未来,人们也许能通过代尔夫特食酸菌的帮忙,从开采金矿的废水中再提炼出黄金来!
藻类用途究竟有多大
地球能源紧张,科学家正在努力寻找新能源。他们研究发现,有一种生活在海洋的赤潮异弯藻,非常适合用来制造酒精,有机会成为新燃料来源。
赤潮异弯藻分布在全世界海域,特别的是,它们在对其他生物有毒的环境中(像是在高浓度的一氧化氮下)不但不受影响,反而能长得更快,细胞也比正常情形更大,而且它们增生后形成的碳水化合物还能提炼出酒精。
而多半设置在海边的火力发电厂,发电后排放的废气中常含有一氧化氮。如果培养赤潮异弯藻来净化废气,不但能降低空气中的有毒物质,甚至还能提炼出酒精当燃料,真是一举两得呢!
摘自《小爱迪生·益智炫动漫》2015.7、8(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