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爷爷是我国杂交水稻专家,他被人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2014年10月,袁隆平爷爷带头研究的“超级稻”(超级高产稻)获得了重大突破,亩产量(每市亩的产量,1市亩=666.7平方米)达到了1026.7千克!这是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袁隆平爷爷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 立志让人们吃饱放 1960年,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那时袁隆平在湖南省工作。有一天,袁隆平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群人,走近一看,路边躺着两个骨瘦如柴的人,因为长期饿肚子,他们已经去世了。这件事让袁隆平很难过,他发誓要利用自己所学的农业科技知识,让人们吃饱饭。 这一年的7月,袁隆平在稻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它的稻谷既多又饱满。袁隆平就像找到宝贝一样,把这株水稻的稻谷都收集起来,并进行播种。可是,长出来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结出来的稻谷不仅少,还很小。袁隆平苦恼极了,后来,他突然想到,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没能繁殖出同样优异的后代,是因为它是天然杂交出来的。杂交水稻有一个特性,在繁殖下一代的时候,粒多、饱满等优势会消失(等同学们学习生物课以后,就会明白原因了)。因此在当时,人们一直认为杂交水稻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并没有对杂交水稻进行深入研究。 “既然杂交出来的稻谷既多又饱满,为什么不通过人工的方法进行水稻杂交呢?”有了这个想法后,袁隆平开始废寝(qǐn)忘食地进行研究。他整天想的都是杂交水稻,有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周围的人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都觉得他有些奇怪。 经过努力,袁隆平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他获得了一些杂交稻谷。可是,当把这些稻谷播种到试验田里时,长出来的水稻植株虽然高大,但是稻谷产量却降低了。 有人说起了风凉话:“可惜人不吃水稻秧,人要吃水稻秧的话,你这杂交水稻就大有发展前途了。” 袁隆平听了这样的风凉话,心里很不好受,但他没有因此而泄(xiè)气,依然继续进行杂交水稻研究。 野生水稻来助阵 人工杂交水稻很难,因为水稻属于自花授粉的农作物。袁隆平爷爷想,要是能找到一种水稻,它只有雌蕊,没有雄蕊,或者说雄蕊退化了,那么稻花开的时候,其他稻花的花粉就会飘到这种雄蕊退化的稻花上,完成杂交。 说干就干,1971年,袁隆平和助手李必湖等人前往海南寻找野生水稻,用于杂交水稻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寻找,李必湖终于在海南三亚找到了一株极其特殊的水稻,它的雄蕊已经退化了。 1973年,在这株奇特野生水稻的帮助下,袁隆平带领李必湖等人一起进行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了成功,使水稻的亩产量由原来的300千克一下子提高到了500千克。 不断取得新突破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袁隆平一下子成了大名人,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继续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努力,开始培育产量更高的杂交水稻——超级稻。 2000年,超级稻实现亩产700千克:2004年,超级稻实现亩产800千克;2011年,超级稻亩产突破926.6千克;3年后,也就是2014年,袁隆平爷爷84岁的时候,他带领团队培育的超级稻又获得了重大突破,亩产达1026.7千克。

严午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