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生命的奇迹
每一天的生活,往往从早餐的一颗鸡蛋开始;从蛋中破壳而出的小鸟,象征着新生力量的欣欣向荣;甚至在冥冥之中,诞辰的“诞”也和“蛋”具有同样的读音……孕育生命和希望,正是蛋的使命所在。看似平凡的蛋,其实有着无比精巧的结构,堪称生命演化史上的一个伟大发明!
蛋:卵的升级版
在日常说话中,“卵”和“蛋”可以代表同样的意思。但在生物学上,尽管所有的“蛋”都可以叫“卵”,但真正有资格称为“蛋”的,只有那些外部被石灰质蛋壳覆盖、内部有羊膜包裹住胚胎的卵,也就是“羊膜卵”。因此,只有能产下羊膜卵的爬行类、鸟类和少数哺乳类才会“下蛋”,而两栖类、鱼类,以及昆虫、螃蟹、乌贼等无脊椎动物,都只能说是产卵。
将蛋与其他卵区别开的外壳和羊膜,首要功能是保护蛋里的水分不流失、不蒸发。生命起源于水中,动物胚胎的存活和发育也必须有水才行。昆虫、蜘蛛等无脊椎动物,卵的体积细小,只要产在阴凉潮湿一些的泥土或苔藓中,或是外面包上一层“卵鞘”,就不怕水分流失了。可这些法子对于胚胎较大的脊椎动物不太管用,两栖类、鱼类的卵一般还是需要产在水里。如果它们的卵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很快就会过热或干枯而死。
而在羊膜卵也就是“蛋”中,羊膜为胚胎提供了一个充满“羊水”的封闭腔体,蛋壳又进一步隔绝了与外界的水分交换,这就使胚胎较少受到外界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并阻挡细菌、真菌的侵害。此外,相对坚固的蛋壳还可以“包装”下更大的胚胎,使幼体在孵化前发育更成熟,同时也为动物体型增大打下了基础。
先有蛋,后有鸡
生物演化史上,羊膜卵的出现,标志着脊椎动物真正登上了陆地。实现这个伟大创举的,并不是鸟类,而是它们的祖先爬行动物——也就是说,肯定是“先有蛋,后有鸡”。
想看最早的蛋,得回到距今3.2亿年前的石炭纪末期。石炭纪是地球历史上大气含氧量最高、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但石炭纪末期的气候开始变干变冷,这促使当时的淡水霸主——两栖动物,开始有一部分朝着适应陆地的方向演化:全身覆盖了干燥的鳞片,防止水分蒸发;骨骼更加强壮,心肺和神经也更发达,便于陆上行动……全新的爬行动物由此诞生。它们产下的羊膜卵,也是适应陆地的一项利器。
两栖动物虽名为“两栖”,却仍然依赖高湿度的环境,尤其是卵的孵化、幼体的成长往往离不开水。而且哪怕成年后长得再大(比如1米多长的大鲵),它们刚孵出来时也只是几厘米长的小蝌蚪,很容易被吃掉。而爬行动物的蛋,能够有效锁住水分,哪怕在极端缺水的沙漠、石堆里也照样孵化,幼体一出生就能满地跑。凭借这些本事,爬行动物后来历经多次环境巨变与“大灭绝”,却依然兴旺发达,适应了除极地之外的所有生境。
距今1亿多年前的早白垩纪,爬行动物当中最雄伟的家族——恐龙,有一支飞向了天空,演化为鸟类。鸟类大致继承了爬行动物的羊膜卯,只是做了一些改良,帮助它们更加义无反顾地离开地面。
生蛋还是生娃?
卵也好,蛋也好,只要是胚胎在母体之外发育、幼体破壳而出的,都被称作“卵生”。可是后来的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却抛弃了这种方式,而采用了直接生娃的“胎生”——由羊膜包裹的胚胎一直在母体内的子宫里发育,并能直接从母体内吸收营养,等到能够自主活动之后才会离开母体。这种方式一次生下来的孩子不多,母亲又要长时间吃苦受累,不比下蛋孵蛋麻烦多了吗?
实际上,对采用胎生方式的母亲来说,付出这些辛苦,回报就是给了后代更高的存活率——胎儿被保护在母亲体内,比孵化期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蛋更安全,降生前也能从母亲身上吸收到更多营养,获得更充分的发育。既然存活率上去了,那么每胎少生几个更“节能”,总的来说是划算的。
哺乳动物的胎生方式源自上亿年演化,就连鸭嘴兽、针鼹和史前的许多原始哺乳动物都没“修炼”成,不是其他动物能随便学来的。不过,爬行类中的一些蛇和蜥蜴,以及一些种类的鲨鱼、苍蝇、蟑螂、蚜虫等,也能直接生出幼体,这就是“卵胎生”。
卵胎生方式,其实是母亲在体内“孵蛋”,胚胎并不像哺乳动物的胎儿一样直接与母体相连,而仍然是依靠卵内的营养物质进行发育。卵胎生的蛇、蜥蜴与下蛋的亲戚们一样产的是羊膜卵,只是没有给蛋“包壳”的工序,仅有软膜包裹的胚胎直接就在体内发育了,幼体离开母体的时候也随即“破膜而出”。怀胎已经如此不易,何必还在肚子里留着一堆蛋壳呢!
何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