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生吞活剥”的成语
随着华夏文明在漫长历史中的演变,以及跨度极大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很多成语在流传过程中或者被望文生义,或者被曲解误解,渐渐背离了本来的意义。其中有些成语已经约定俗成,有些却是被“生吞话剥”,令人费解。
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诗经》中用来形容桃花灿烂的名句,可是在流传过程中,不知是谁把“桃”跟“逃”混同起来,把“桃之夭夭”写成“逃之夭夭”,于是变成了逃跑的诙谐说法。这样虽然搞笑,可是“夭夭”本来是“绚丽茂盛的样子”的意思,难道“逃之夭夭”的意思是“逃跑得灿烂美丽”吗?尽管如此,“逃之夭夭”这个成语还是被广泛使用,并且被收进了词典之中。
每况愈下
《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庄子说,我讲的“道”无处不在,它在蚂蚁洞里,在稗(bài)草、砖瓦碎石之中,甚至在屎尿当中……那人感到非常奇怪,庄子又解释,就好比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靠近猪腿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连这里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这就叫“每下愈况”,指越往下就越清楚明白。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的存在,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后来这个成语被人们转化成“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整个成语不仅顺序发生了变化,连意义也变得完全不同了。
目不识丁
现在人们形容不认识字的人是“目不识丁”,意思是这人连“丁”这样简单的一个字都不认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唐朝时,有个叫张弘靖的节度使对手下兵士说,现在天下太平无事,你们这些人只有一身蛮力,能挽两石(dàn)力量的弓,还不如认识一个“丁”字。可是宋朝有学者研究后认为,“丁”应该是“个”字,张弘靖的意思是说,你们这帮人不如认识一个字的人。因为篆文的“丁”与“个”相似,所以才会有这种误解。后人也考证,由于印刷或书写的错误,一般读者又不深究,所以“不如识一丁字”广泛流传开来,后演变为“不识一丁”,最后干脆变成了“目不识丁”这个成语。
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出自《左传》,魏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学者杜预这样解释: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成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它走在队伍前头,所以叫“前茅”。这个说法一出,从此就流传下来成为定论,直到清代才被重新解释清楚。
清代文字学家王引之指出,“茅”分明就是草的名称,“茅草”跟“旌旗”二者可没什么关系。《左传》原文里的“茅”,是古人的通假用法,其实就是“旄(máo)”的假借字或通假字。这样一来就解释通了,“旄”就是牦牛尾,古人常将牦牛尾绑在竹木杆上用来指挥大军,这就是原始的旗子,因此古人也把旌旗称为“旄”。
但是不管怎样解释,“前茅”都是指前军所举之旗,引申为在前面的人。“名列前茅”也成了固定的成语,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陈瞻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