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

法学教授趣说“法律” 文/蒋骁飞 哈罗德·伯尔曼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法学教授,他授课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有一次,他到一所中学给学生们讲授法律类型及其适用范围时,打比方道,一个孩子说“这是我的玩具,别动它”——这是财产法,合法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一个孩子说“你答应过我的,不要反悔”——这是合同法,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 一个孩子说“是他先打我的,他应该道歉和罚站”——这是刑法,伤害他人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就应受到惩罚; 一个孩子说“爷爷奶奶给的零花钱我不能独吞,我必须上缴一部分给妈妈”——这是税法,任何人的收入都必须有一部分要上缴政府; 一个孩子说“我要把你做的事全部告诉老师”——这是诉讼法,私下解决不了的纠纷,就必须通过诉讼的途径; 一个孩子说“爸爸说不可以,我们还是不要去做吧”——这是宪法,最具权威性的法律,任何其他法律条文或者组织规范都不可挑战它。 哈罗德通过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解释深奥复杂的法律知识,既形象深刻,又风趣幽默。 小苏荐自《经典杂文》 清帝龙袍有多贵 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几大类。我们在影视剧中见到的皇袍,更多的是属于常服或便服。而常提的“龙袍”,则属于皇帝吉服,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以及皇帝亲耕等场合。 据清宫资料,制作一件龙袍须依礼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题由内务府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负责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杭州织造负责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一件就需耗时两年。 另据史料记载,织造一件鹅黄缎细绣五彩云水全洋金龙袍,需用绣匠608工,绣洋金工285工、画匠26工,每件工料银合计为392两2钱1分9厘,折合现在的价钱,要十几万元。 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换服饰,有时一天内更换二至三次。清宫内设有尚衣监,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饰,又有专门的衣服库,管理皇帝平曰常用的服和冠,还有一大群随时侍候皇帝更换农服的太监们。这些十几万元的衣服,也因此如我们现今一些昂贵的晚礼服一样,一生可能只穿一次,可谓天天上演“皇帝的新衣”。 天天荐自《现代家庭报》 “粉墨登场”中的“粉”和“墨” 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你知道“粉”和“墨”最初指代什么东西吗? 戏曲演员登台表演时,要涂朱调彩、施粉着墨,进行面部化妆。这里的粉是白色,指化妆时用来搽脸的白粉;墨是黑色,指化妆时用来描眉的黛墨。 演员们的化妆除了要达到美化的效果之外,也是剧中人不同性格、身份、年龄、境遇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戏曲的服装是夸张和写意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面貌以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眉眼最为主要,所以在戏曲演员化妆时便要首先突出这两个部位的颜色。 南开女中的“另类”校规 文╱方博 1931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苦难深重的一年。从6月起,长江流域发生了百年罕见的大洪水,沿江堤岸多处溃决,其中武汉灾情尤为严重,在洪水中浸泡了133天,整个江城一片泽国。 洪灾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赈灾捐款、募集物资,送往灾区。天津城也发起大规模赈济募捐活动,南开女中就因此而制定了一条新校规。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五日第六百九十九期《北洋画报》上,吴秋尘以“秋尘”的署名,发表了一篇名为《南开女中点验旧绳衣》的文章来报道此事。 这里所说的“绳衣”就是今天的毛衣。当年毛线多数来自外国进口,而且价格不菲,因此毛衣绝对算得上是奢侈品。正是出于这种情况,南开女中的顾如、蔡秀卿两位女老师发动大家,检查登记毛线制品,每人只允许拥有一件,如发现另有其他,则充公捐给灾区。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凡是南开女中人员,不管教员还是学生,一律将毛织品送到学校登记,大到外衣、小到手套,均在其列。学校登记后,在衣物上缝制一个盖有紫色“验讫”二字的小白布证章。此后,主人方可穿戴,直到穿破,才可以再行添置。如果发现有人违反此规定,罚款一元,新衣物没收充公,捐往灾区。 掬千先生荐自《今晚报》 你相信匹诺曹的鼻子吗 文╱知道 匹诺曹的鼻子怕是很多人小时候的魔咒。多年后,我门会嘲笑儿时的自己竟然会对童话故事信以为真,而不久前来自西班牙惜拉纳达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的研究人员却发现,鼻子的确能泄露说谎的秘密——虽然它不会变长,但是鼻尖会变热。 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报”密码很容易通过身体特征被别人破译。研究者用热成像仪记录下志愿者的面部温度。数据表明,人在说谎时,鼻尖部位温度会上升,志愿者自己也能感受到鼻尖的灼热。而当志愿者尽力进行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并没有撒谎时,他们的鼻尖温度会逐渐回落至正常水平。 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人在说谎时产生焦虑感,此时负责调节体温的大脑岛叶皮质被激活,包括鼻尖在内的整个面部温度都会上升。 怪不得有人在说谎时容易面红耳赤,鼻尖冒汗。由此猜想,《木偶奇遇记》的作者科洛迪是否早就在亲身体验中发现了鼻子的秘密?西班牙研究者用实验证明了生活中的常识,它是否会像当年的童话一样再次成为魔咒,提醒人们:一旦说谎,鼻子有可能会暴露你内心的秘密呢?

摘自《天天爱学习》2014.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