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代军旗
军旗是军队荣誉和统一指挥的象征。对于军旗的规格、材料、图案、颜色、文字及制作方法等,各国军队都有严格的规定。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出现军旗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中国各部落就以旗帜作为聚集和指挥本族人行动的标志,那时的旗帜通常带有浓烈的图腾崇拜色彩,这也是军旗的雏形。
随着社会发展和军队指挥的需要,军旗的样式在不断改进,种类也在不断增多。北周时期,由军将、师帅、旅帅、卒长掌握使用的旗帜就有旗、麾、旞、斾四种。古时的军旗均在旗面上绣着将帅的姓氏或朝代的字样,以与别的军队区别开来,比如关羽之军就打着“关”字旗,岳家军就打着“岳”字旗;在明朝的戚家军队伍里,不同身份的将领有着不同样式的旗;清朝的八旗军也是根据军旗上是否画龙和旗面的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八种颜色)来进行区分的。
从西周开始,只要动用军队,就必须要祭告于神,这种出征前向神灵祈祷的祭祀仪式叫作“祃”。祃祭的内容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祃牙”,“牙”指的就是“牙旗”,即主将或主帅所使用的旗帜,而举行祃祭就是为了得到神灵的帮助。
古代军队出征时,除了将帅的牙旗,在军队的前、后、左、右还有一些大旗,这些旗上一般绘有鸟、兽等图案。比如,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朱鸟、玄武、青龙、白虎这四种鸟兽分别代表着南、北、东、西四个方向,所以古人常常把它们的图案绘在旗帜上,这样一来,行军军队的前方通常有朱鸟旗,后方有玄武旗,左侧有青龙旗,右侧则有白虎旗。
军旗除了是最高统帅的象征,在战场上还能被用来传递信息和指挥作战。古代军队出征时,人马很多,队伍很长。在通讯设备落后的古代,往往队伍前面的人遇到什么情况,后面的人很难及时得到消息。这时,如果前面的人挥舞不同图案的旗,就可以及时提醒后面的人提前作好相关防备。比如,队伍前方的人遇到河流则举青鸟旗;如果遭遇敌军则举虎皮旗;如与敌军交战则举貔貅旗。
此外,军旗还常常被军队将帅用来指挥军队布阵或作战,比如清朝八旗军在战斗或操练时,举青旗是布直阵,举白旗是布方阵,举黑旗是布曲阵,等等。有时,战场上还会出现利用军旗迷惑敌方,赢取战争胜利的情况。比如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曾为了争霸中原而爆发了城濮之战。当时,楚国兵多将广,实力较强,为了巧夺胜利,晋军的上军主帅便冒充中军前锋,竖起了中军前锋的旗帜,并带领士兵假装撤退。楚军看见晋军的中军军旗,以为是晋军中军主力所在,又看见中军撤退,便以为晋军已溃不成军了,便加紧追击,没想到遭遇晋军埋伏,被打得落花流水。在城濮之战中,晋军巧妙利用军旗制造了假象,取得了一次战术上的胜利。
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