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之前的生物(6)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许多看上去长相和现代蜥蜴非常相似的动物。不过,在科学家眼中,它们可和现在的蜥蝎大不相同。这些通常都长有利齿和利爪的家伙其实涉及了好些种类的远古动物,其中就包括了两栖类、爬行类和合弓类……
对普通人来说,两栖、爬行类是我们比较熟知的动物类群,比如青蛙就属于两栖类,而鳄鱼就是爬行类了;但是,合弓类动物就让我们感到比较困惑了。简单说来,你可以把合弓类认为是“似哺乳类动物”,它们应该包括了所有和哺乳动物较为接近的动物类群和爬行类的祖先。
下面,还是让我们去了解一下那些看上去和蜥蜴差不多,但却绝不相同的史前生物吧!
灵动的杨氏蜥
杨氏蜥(Younginia)的化石发现于南非的卡鲁岩层中,是一种生活在二叠纪晚期的小型爬行动物。杨氏蜥大概只有30至45厘米长,主要以蜗牛和昆虫为食。杨氏蜥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发现者杨先生。但是这位杨先生可不是中国人——他是苏格兰籍化石收集家约翰·杨。
杨氏蜥有很多现代蜥蜴的特征,比如它有宽大的胸骨、短短的脖子、修长的尾巴及纤细的足趾。这些纤长的足趾有利于它们挖掘洞穴或攀爬树木。杨氏蜥属于双孔类爬行动物,即头颅上有两个开孔,其上附着有结实的肌肉,所以这种小家伙的咬合力还是相当可观的。杨氏蜥的牙齿呈刀片状,非常尖利,因此它能咬开许多昆虫和甲壳动物的外壳。
从杨氏蜥的口鼻部修长的形状可以推断出它们是一种穴居动物,很可能是生活在地下洞穴中的。当然,它们也可能只以洞穴作为躲避掠食者攻击的藏身之所。
杨氏蜥灭绝于二叠纪晚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不过它们的后裔及“亲戚”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现代的蜥蜴和蛇类都可能是杨氏蜥的近亲。
半两栖、半爬行的西蒙螈
西蒙螈(Seymouria),又名西蒙龙或蜥螈,是一种看上相当粗壮的动物。西蒙螈生活在早二叠纪,即3亿至2.5亿年前的前期。西蒙螈的个头并不大,大概只有60厘米长,15千克重,是一种已经能够在陆地上四处觅食的四足动物。
在发现的许多西蒙螈的化石中,科学家们找到了几具仍保持立体而没被压扁的标本,从中他们很好地了解到了西蒙螈的骨骼形状。他们认为雄性西蒙螈的头骨相当厚实,可能是用来在争夺配偶时撞击对手的;西蒙螈的四肢长而结实,使它们能够自由地在陆地上移动,四处寻觅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及腐肉为食。
西蒙螈被认为能够长时间停留在陆地上。它们的皮肤很干燥,说明其体内能够储存水分,使其长时间离开水体;它们的鼻子里有一个腺体可以分泌出血液里多余的盐分——某些现代爬行动物也具有这一特征;尽管西蒙螈的前肢相对短小,不能很快的奔走,但其身体结构表明西蒙螈已经非常适应二叠纪干燥的气候了。尽管它们仍旧可能属于两栖类动物,但它们大多数时间可能都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只有在产卵时才会回到水里。
西蒙螈的头骨及牙齿特征与两栖类相似,但它的身体又具有很多爬行类动物的特征。由于形态上的这些进步性,故西蒙螈被认为是两栖动物向爬行动物过渡的中间类型动物。不过,西蒙螈可不是爬行动物的祖先,因为在它出现的时候,地球上已经存在着一些类型的爬行动物了。
与众不同的笠头螈
笠头螈(Diplocaulus)是一种生活在二叠纪的长相古怪的两栖动物,其身长约1米,以肉为食,由于头骨侧面和顶盖部分的骨骼向侧面极度生长,以至于头骨的后部好像向两侧长出三角形的“角”一样,使得整个头骨的形状像一顶斗笠,因而得名为“笠头螈”。笠头螈生活的年代比恐龙大约要早上2000万年,栖息地是现今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一代。
笠头螈的身体细扁,四肢软弱,各有五趾,却长了一条有力的尾巴,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笠头螈应该比之前介绍过的引螈更善于游泳。笠头螈的眼睛长在头部的上侧,嘴却长在头部下面,这似乎说明它们常常会安静地潜伏在水池的底部,静候着水面上的猎物。
笠头螈脑袋的宽度居然达到了其长度的6倍!它们为什么要进化出来这么一副模样呢?有的科学家认为这能使它们更好地在水中游行,头部两侧的结构就像一对水翼,可以让笠头螈在逆流里急速穿行;有的科学家却认为这是为了御敌。是啊,这么宽的脑袋,即使是当时个头最大的肉食动物也很难将它们的头部吞下去。
科学家们发现,年幼的笠头螈没有像成年笠头螈那样奇特的头部构造。长成斗笠状脑袋的过程应该是很慢的,只有长成了才表明小笠头螈真正成熟了。
最著名的有帆动物——异齿龙
在二叠纪,异齿龙(Dimetrodon)可谓是绝对的霸主。这种在背部耸立着巨大的“帆”的动物有3米多长,不算“帆”的话,体高也有1.2米。异齿龙是绝对肉食的四足动物,它们就属于让人难于明白的早期合弓类。异齿龙的化石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二叠纪岩层里较为常见。时至今日,在北美洲和欧洲,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15具异齿龙的化石。
在异齿龙生存的二叠纪,还有许多和它有着亲缘关系的合弓类动物。它们中有的植食、有的肉食,而且其中不少也长有类似的帆,比如基龙、伊安忒龙。不过在当时,异齿龙可是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掠食动物,和它体形差不多的植食的基龙很可能就是其最难拿下却又最喜欢的猎物。而其他同时代的动物,完全没有资格攻击异齿龙,可能只有逃跑或被吃掉的命。或许正是因为太强大了,所以异齿龙的脚步比较迟缓——它是不需要逃命的啊!
异齿龙总是被认为是一种恐龙。实际上,它是一种生活在恐龙出现之前4000万年的动物,由于长有高大的背帆,因此被科学家们划分为盘龙类脊椎动物。异齿龙的背帆可能是用来调节体温的,也可能是雄性用来吸引雌性的展示物——孔雀也是这样,只是它们的展示物在尾巴上。背帆还可以把异齿龙的体形显得更加巨大,从而吓退其他不怀好意的掠食者。也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异齿龙帆的颜色还能随其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呢!
同与其生活在一个时代的动物相比,异齿龙的牙齿是非常独特的,在它们的嘴里,长有不止一种类型的牙齿,既有切齿,也有门齿。这一复杂的牙质构成被其晚辈——哺乳动物很好地继承了下去。
异齿龙椎骨延伸出的长棘是支撑背帆的框架,看上去颇为壮观。只是这种结构在形成化石后就变得十分脆弱了,因此发现完整的棘突是很不容易的,而挖掘出完整的棘突也同样困难。由于这个原因,博物馆在展览这种动物的化石时都可谓是如履薄冰,而参观者也是个个小心翼翼。
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