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参半的雨
雨是再普通不过的自然现象了,我们经常会感受到雨打芭蕉的韵致,雨中漫步的浪漫,雨后彩虹的壮丽……雨,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春雨滋润万物,夏雨畅快淋漓,秋雨使人惆怅,冬雨让人忧郁。古往今来,人们对雨的描写数不胜数,那么,雨究竟是什么?对于自然界,它又有什么利和弊呢?
简单来说,雨,就是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滴。雨的形成过程是: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非常小,最大的直径不过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拖到空中慢慢凝聚成云。小水滴越来越多,它们互相碰撞、合并,变得越来越大,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也就形成了我们常见的雨。
雨的表现形式各式各样,有毛毛细雨、倾盆大雨,还有阵雨、暴雨。雨的作用不容小觑。它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补给来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才能茁壮成长,雨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蓄水发电、调节气候,等等。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两种雨水常见的作用:
知识链接:
2011年上半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都遭遇了近60年来的罕见旱情。农业、渔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均面临巨大困难。其中,鄱阳湖中心区因为水位严重偏低,湖草都长到了近半米高,如同草原一样。紧跟大旱的是持续性的大暴雨。这种“旱涝急转”的情况,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灌溉农田 中国地域宽广,南北地区降雨量有很大的差距。南方雨水相对充沛,北方雨水相对稀少。在降水量充足的地区,几乎不需要人工灌溉,就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相反,在少雨的地区,就非常需要人工灌溉来弥补雨水不足的缺点。如果地下水比较充足,人工灌溉难度还不大,但如果地下水稀缺,就只能指望老天下雨了。
蓄水发电 雨不是天天都下,有时候植物和农田急需水的灌溉,可天公偏偏不作美,这真是老百姓最头疼的事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来留住雨水,以备后用。
以前,人们会用打窖蓄水或修建山塘的办法来解决蓄水问题,现在人们又修建了很多水库来达到蓄水灌溉、防洪抗灾、发电等目的,这也使得雨水利用的效率和效益都得到了很大地提高。
我国24节气中有很多是关于雨水的,比如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等,都是和雨水有关的。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吧。雨水节气,一般在公历2月中旬左右,这时太阳到达黄经330°,表现为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雨水节气的前后,农作物和植物普遍开始泛青生长,迫切需要水分的滋养,所以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当然,因为雨水节气期间天气变幻莫测,忽冷忽热,南方有的地方又很容易春雨过多,这种乍暖还寒的天气对农作物和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危害,所以还需要做好清沟沥水、防寒防冻的工作。
再比如白露节气,一般在公历的9月初左右,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65°,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由于昼夜温差较大,植物表面很容易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为白露。白露是凉爽季节的开始,所以很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这个时候,大家在饮食和生活方面要特别注意。
我国北方降水偏少,很多时候都需要雨水,可如果老天不下雨,蓄水又不够,那怎么办呢?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科学家们就想到了“人工降雨”的好办法。
人工降雨有空中作业和地面作业两种方法。空中作业就是选择稳定的天气,用飞机在云中播撒催化剂。地面作业就是用高炮、火箭等从地面发射催化剂。催化剂主要有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它们的作用都是使云层的冰晶、雨滴迅速增大而形成降水。
或许有的小朋友要说了,既然人工降雨能解决急需用水的难题,那缺水时就用这个办法呗,岂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呀,人工降雨并不是万能钥匙,它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实施成功,最起码云层厚度和云顶温度要达标,如果没有适合的气象条件,贸然实施人工降雨也无济于事。
凡事都有利有弊。雨有这么多好处,自然也少不了一些弊端。当然,我们并不是说雨不好,而是如果下得过量或者雨中掺杂着别的有害物质,那危害就大了,比如酸雨。酸雨就是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为工业排放二氧化硫和汽车尾气中排出的氮氧化物等造成的。
酸雨可以导致土壤酸化,改变土壤结构,影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酸雨还能使河流湖泊酸化,给水生物造成危害,甚至灭绝;酸雨会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分化过程;最可怕的是,酸雨会影响人的健康,诱发各种疾病。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带来的产物,它的污染是世界性的。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防治酸雨,比如使用含硫量低的燃料,对排放出的烟气进行脱硫处理,开发利用新能源,等等。
说完了酸雨,再来说说梅雨。
提到梅雨,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潮湿,发霉。每年初夏时节,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都会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阴沉、多雨季节。这期间,空气湿度大,气温高、光照少,物件很容易发霉。
不过,梅雨的危害绝不仅仅是让物件发霉这么简单。梅雨来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都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割。如果发生倒黄梅现象(就是黄梅天气过去之后,又重新出现一段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水稻、棉花等秋熟作物将很难茁壮成长。
梅雨的发生都是天气较热的时候,冻雨则正好相反,它主要发生在初冬至初春时期。冻雨是过冷水滴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冻结成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的降水。
冻雨是一种灾害性的天气,破坏性很强。大量冻结的冰层会压断电话线和电线,影响通信和供电;农作物遇到冻雨后会被冻伤、冻死;地面结冰会导致人们出行受阻,交通事故频发;飞机在过冷水滴的云层中飞行,也会使得机翼和螺旋桨积水,影响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造成飞机失事。
雨有功有过。当雨给我们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时,我们要感谢它,当它给我们造成一些危害时,我们却不能单纯地怪罪它。要知道很多时候,因雨而引发的灾害并不都是雨自己的问题,比如因雨量过大而引起的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就也有因人类乱砍乱伐,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因。雨,变幻莫测,时而轻柔。时而又狂暴,让人觉得又亲密,又陌生,又神秘。对于雨,我们还有很多知识没有获取,随着我们越来越了解雨,我们也将想出更多办法让雨更好地造福人类。
徐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