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南岭的小动物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距离我的家乡广东连州最近的一个保护区,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这几年,我到过我国西南地区的许多保护区,见识到这些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更让我坚定了去南岭看看的强烈想法。 2010年6月,我终于有机会去南岭自然保护区了。此行的目的地是粤北乳源县的天井山林场,更准确地说,我这次只是来到了南岭自然保护区南端的边缘。第一天,我观察了—下周围的环境,映入眼帘的是绿绿的山坡、碧绿的水库和清澈见底的溪流,令人不由得对这个地方产生了好感。 观 鸟 第二天清晨6点,我迫不及待地拿着望远镜和照相机出发了。清晨的大山笼罩在层层浓雾中。不远处突然传来几声紫啸鸫尖厉的鸣叫。不一会儿,太阳突破浓雾的包围,金色的阳光顿时洒遍山坡。竹林开始随风摇曳、飒飒作响,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蝉鸣鸟叫,仿佛整座大山都在欢跃着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路边竹林里突然一阵晃动,几个黄色的身影神秘地窜来窜去。我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原来是一群黑领噪鹛。它们有着黄色的体羽,白色的胸前有两道黑斑特别显眼,像戴了条围巾。只见它们笨拙地舞动翅膀,扑腾着飞到对岸的竹林中,那硕大的身体一落下去,更是造成树枝一阵剧烈的晃动。它们一只只从我眼前鱼贯飞到对岸,我细数了一下,有21只! 水库的水面上,一只灰背燕尾正在凌波漫步。它那细细的脚轻轻一跳,两根长长的黑色尾羽飘逸地分开,随风舞动着。只见点缀在尾羽上面的白斑在眼前一晃,它的身体已经轻盈地落在远处另一根浮木上了。突然,岸上响起一阵剧烈的敲击木头的声音。我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只黄嘴栗啄木鸟站在一根翠绿的竹竿上,尾巴紧紧地贴着竹竿,“笃笃笃”地敲着。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看见啄木鸟在竹竿上觅食,当时还有风,我很惊讶它竞能在光滑的竹竿上站得这么牢。竹竿随风轻轻晃动,鸟也随之在风中舞动。在满是翠绿的背景下,啄木鸟栗色的身躯和柠檬黄色的长嘴显得格外耀眼。它的脑袋不停地快速晃动,一副忙碌的样子。 不一会儿,太阳已悄然挂到了半空,金色的太阳变成了炽热的烤炉,炙烤着下面的一切。美好的画面没了,愉悦的鸟鸣声也没有了,只剩下沉闷的蝉鸣,“吱……吱……”的叫着。此时的山里一片闷热,我已浑身是汗,湿透了的衣服贴在背上,黏糊糊的难受至极。 青蛙的世界 午后由于气温高,鸟儿们都躲了起来,我也只好躲在休息点为晚上的活动做准备,晚上7点半,天黑了。我和同伴拿着头灯和照相机来到早上经过的山路,准备进行一次夜游。天井山一片漆黑,我一边走一边用头灯向路两旁的溪流照射,突然前面出现两个亮亮的小圆点。我加快步伐走过去,只见一只浅棕褐色的莽山角蟾蹲在枯枝落叶丛中。莽山角蟾虽然在名字上挂了个蟾字,可它比浑身都是疙瘩的蟾蜍好看多了。角蟾其实没有角,只是眼睑有突起呈三角形,从下往上看像是长了角似的。我小心翼翼地接近,轻轻地拿出相机、打开闪光灯……一切动作都格外小心,生怕它受到惊扰而逃走。折腾了好一会儿,期间还是弄出了声响,但这只莽山角蟾却表现出惊人的大度,一直蹲着不动,无视闪光灯对它的 “狂轰滥炸”。我很惊讶,捡了根树枝,轻轻地触碰了它一下,还是不动,我再触动它,依旧不动。莫非它有毒,所以不怕人?根据自然界中色彩鲜艳的食物常与味道不好或有毒素相关联这一准则,我仔细观察眼前这只角蟾。只见它通体呈褐色,覆有较深色的斑块;腹部有很多鲜艳的红色小斑点,这些小斑点可能就是它用来警告捕食者的警戒色吧。至于是否有毒,需要留待以后来求证了。我不忍心再打扰它,拍了照片后就离开了。 前行不远,我又见一只花臭蛙蹲在路旁的石头上。花臭蛙在当地很常见,也很漂亮。它们体型较大,除腹部是白色 外,全身都是鲜艳的绿色,身上还有许多黑色的圆斑,很像用毛笔点上后晕开的图案。我一直很好奇,它们为什么叫臭 蛀?难道它很臭?为了找到答案,我捉住一只花臭蛙,放到鼻子下面轻轻闻了一下,没有味道。我又使劲闻了一下,只闻到很淡的像青菜腐烂发出的味道。臭蛀之臭,原来就是这种味道啊! 在一条很浅的溪流旁,我还发现了好几只正在抱对的福建大头蛙。以前我见过很多种蛙,通常都是是雌蛙体型比雄蛙大。一般认为,雌蛙需要产卵,而较大的体型会有更大的怀卵数量并能产出个体较大的卵。雌蛙的体型大小还与产卵过程中是否需要背负雄蛙移动寻找产卵场所有关。例如,红蹼树蛙和斑腿树蛙的雌蛙都需要背负雄蛙寻找产卵场所,因此这两种雌蛙都比雄蛙个体大。而云南常见的滇蛙,其雌雄蛙体型的差异则比较小,雌蛙也不需要背负雄蛙寻找产卵场。这次我发现,福建大头蛙的雄蛙明显比雌蛙大很多,除上述的原因外,也可能与雌雄蛙的年龄有关。如果雄蛙年龄比雌蛙大,它的体型就会比雌蛙大很多。 一路上,我们继续深入,发现的蛙越来越多了,有泽蛙、小弧斑姬蛙、斑腿树蛙、大树蛙等等。我想,既然有这么多的蛙,这里的蛇应该也不少吧。正想着,一条蛇果然出现在眼前,横在路中间。看见了蛇,刚才走路的困倦一下子消失了。我和同伴兴致勃勃地观察起这条蛇来,只见它通体都是碧绿色的,体侧还有白、红两色的线,眼睛为黄色,瞳孔垂直,这是竹叶青。竹叶青是我国南方很常见的毒蛇,蛇毒类型为血液循环毒。难怪它这么肆无忌惮地横在路上,原来是自恃拥有剧毒武器。 夜深了,我们告别毒蛇,开始往回走。 奇怪的长角动物 长角的鹿、牛和羊是大家熟悉的动物,可是长角的两栖类和蛇类,您见过吗? 有一天,同事在瀑布附近的石头缝里捉到两只蛙。带回来鉴定后,确认是宽头短腿蟾。宽头短腿蟾属于长相特异的蛙类,它们身体的皮肤很松弛,像穿了大一号的衣服一样耷拉着套在身上,松松垮垮的。其身体整体为灰褐色,满布深浅不一的斑点,乍一看,跟石头一样。它的骨骼很扁,因此可以侧着挤进很窄的石头缝里。据同事说,当时这两只蛙正在抱对,受到惊扰后立即逃跑,钻进石缝里躲了起来,他费了好大劲才把石缝撬开,将它们捉住。更为奇特的是,这种蛙还长了一张宽大的嘴,竟然比它们的身体还要宽。它们的眼睑上生有疣粒,从下往上看,仿佛也长着一对角。 就在我入神地观察这对奇异的蛙时,突然闻到一股恶臭,像死老鼠腐败的臭味,我感到一阵恶心。到处找寻,但附近没发现有动物的尸体。更可恶的是这股臭味竟一直挥之不去。最后,我们使用排除法及嗅味寻踪法,终于发现,臭味就来自这两只蛙。虽然我很好奇这种蛙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一张嘴,很想对它们的食性和功能仔细考察一番,但它们实在是太臭了。无奈之下,我们最终只好把这对蛙放回原处。看来,臭味的确是动物一种很好的防御武器。 一天上午,我正在山中观鸟,接近中午时,同事急匆匆地骑着摩托来找我,说是发现了一条长“角”的蛇。所谓蛇的“角”,就是眼睑上生出的突起。南岭的动物实在是太神奇了,莽山角蟾长角,宽头短腿蟾也长角,如今连蛇都出现 长角的了,而且长的地方还一样。 这条蛇大约1.5厘米粗,背部为灰色,腹部和体侧呈淡粉红色,最奇特的就是在它的眼睑上有两个小小的突起,真好似长了角一样。经查阅文献,我得知这是角原矛头蝮,自1930年以来只在越南发现过两只个体,其标本分别由巴黎和伦敦的博物馆收藏。角原矛头蝮的个体较小,很喜欢趴在石灰岩上面,具体色几乎可与环境融为一体。它们能趴在一个地方很长时间一动不动,因此在野外很难发现它们。2001年,俄罗斯的科研人员曾在越南见到这种蛇,并成功地进行了养殖和繁育。角原矛头蝮在我国广东省北部也有分布,最近几年我国也有相关记录。此后我与研究蛇类的朋友交流,得知我国人工繁殖角原矛头蝮的工作也取得了成功。

刘越强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