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冰下的卧室
数九寒冬,候鸟们可以迁徙到温暖的南方,松鼠、蛇和熊会找个地方藏起来冬眠,那么,夏天里异常聒噪的青蛙们藏在哪儿呢?蛙类属于两栖动物,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冬天天气冷,蛙类的体温也变得很低,所以它们大都会找个地方躲起来,不吃不喝,状态和冬眠差不多——冬天里,属于林蛙的长眠卧室,就是冰面之下的水坑或者烂泥。
两套外衣
蛙类在冬季的时候,颜色较为鲜艳,一般为红色、褐色或者比较明亮的绿色。相反,在夏天的时候,它们的皮肤却是不起眼的深灰色或污浊的绿色。所以,在冬季的水下或湿泥土中,即使发现了眼睛睁得很大的青蛙,也不必怀疑它们是否忘了冬眠,只要看看它们皮肤的颜色就会知道,它们刚刚从长眠中被惊醒。
“凶残”的蝌蚪
林蛙的幼体是蝌蚪,它们生活在水中,以水生的虫子为食,其中当然包括蚊子们的幼虫孑孓——因此林蛙被认为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在童话和寓言故事中也被赋予了正面形象。然而,蝌蚪是十分“凶残”的动物,当大量蝌蚪聚集在较狭小的空间之中时,它们就会释放出一种毒素,用以毒死同伴,最后,当然是最强壮的个体存活下来。是蝌蚪太“残忍”吗?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只不过,这样所保护的是整个群体——不然,食物和活动空间都不充裕,要么大家一起死,要么留下少数个体,这个时候,毒素就成了判断谁可以活下来的标准。
不可或缺的卵胶膜
冬季过去后,气温回升,蛙类也会渐渐活跃起来,到了春天,水塘或河沟里就能看得到它们新产的卵。蛙卵外面都有一层胶膜包裹,这层胶膜的意义重大:它们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湿润环境,可以提供卵和胚胎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而且还含有促生长发育的激素;当蝌蚪孵化出来后,最初的食物也是这层卵胶膜,如果不吃掉卵胶膜,蝌蚪会因为缺乏激素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顺便说一句哦,林蛙和蟾蜍的卵是有区别的:林蛙的卵是一堆一堆的,而蟾蜍呢,它们的卵排列成整齐的带状,注意区分啊!
睡梦中的威胁
林蛙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并不是来自于人类的捕杀,也不是食物的匮乏,而是在冬季昏睡的时候——水域面积减小,泥土越来越干燥,林蛙们会不知不觉地向湿润的地方聚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很小的水洼内,聚集了成百上千只林蛙!如果最后的这一点水枯竭,它们只能在寒冷的冬季里,因为过于干燥而死去。同时,人类在冬季疏浚或清理水塘,也会威胁到林蛙的生存,它们连同烂泥一起被扔到别处,由于失去了冰或者泥的“棉被”,将会被活活冻死。所以,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冬眠场所,林蛙们才能顺利地熬过寒冬。
听取蛙声一片
大诗人辛弃疾曾经有著名的西江月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鸣是古代文人墨客所偏爱的声音,似乎其中总包含着农家田园清新恬淡的气息。如今的大城市中再难听到蛙鸣,只有到郊区才能享受这种感觉。人类并非蛙类的直接“杀手”,捕杀蛙类当作田鸡贩卖的现象已经减少了很多,但是当人类修建住房、道路、水渠的时候,却间接破坏了蛙类的生存环境——以冬季的“卧室”为例,河道或水渠被铺上了水泥砖,蛙类就很难在河边找到一片湿润烂泥地,用以过冬。栖息地破坏,是人类活动导致物种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幸好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想办法解决——但愿在若干年后的大城市中,能还原辛弃疾老先生所经历的情景:听取蛙声一片。











王辰/文 唐志远/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