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古代的广告

当今世界,无论你走上街头还是在家打开电视机,铺天盖地的各种广告会令你眼花缭乱。即使是夜晚,霓虹闪烁的广告牌通宵不灭,让整个城市仿佛神话世界。可是广告并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发明,古代早就有了。 口头叫卖 “广告”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我大喊大叫”。 从汉语的字面意思上我们也可看出,这个词的本意就是说商人通过喊叫来宣传自己的商品,以招徕更多的顾客。最早的广告确实是口头叫卖广告。 古埃及的商人就专门雇佣叫卖的人来到码头上,通过叫喊商船到岸的时间来吸引买主。船主还雇人穿上背心,背心的前后都写有商船到岸时间和船内装载货物的名称,让他们在街上来回走动宣传。在古希腊的雅典城里,人们吆喝着有节奏的声音贩卖奴隶、牲畜、手工艺品、日用品等。有的还将吆喝的词编成诗,比如:“为了两眸晶莹,为了两颊绯红,为了人老珠不黄,为了合理的价钱,每个在行的女人都会——购买埃斯克里普托制造的化妆品。” 中国古代的叫卖广告则更有韵味,以至在明清时发展成为一种口头说唱艺术,或包罗万象,或千奇百怪,或长篇大论,很能吸引顾客。一些人因熟练掌握了多种叫卖声,加上绘声绘色的表演,还获得了“叫卖大王”的美誉。 实物广告 另外一种较早出现的广告形式是实物广告,中国商人很早就直接把商品样品挂在店铺门前,作为宣传广告。如卖绒线、毛线的把各色各种绒线团、毛线团挂在门前,木炭铺前则悬挂一捆质地良好的木炭。 标记广告 由实物广告又衍生出标记广告。从维苏威火山熔岩下发掘的古罗马城镇古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卖葡萄酒的店铺门前挂着常青藤枝,饮料店前挂着水罐的把手,一家奶制品店用山羊作标记,面包房用骡子拉磨盘的图形来表示,而一个孩子被鞭打的图案是一所学校的标志。 中国传统的幌子也是这种异曲同工的广告语言。幌子造型一般取自商品或借代物形象,使人一目了然。烟袋铺前挂木制烟袋,鱼店前挂大木鱼,酒店挂葫芦、客店挂扫帚。而药店则悬挂“鱼符”作为象征,因为鱼不分昼夜总是睁着双眼,悬挂鱼符就意味着这家药铺不分昼夜为病人服务。 文字广告 文字广告也是很早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广告,是现存于英国博物馆中写在沙草纸上的、埃及尼罗河畔的古城底比斯的文物,距今已3000年。文物记载了一名奴隶主悬赏缉拿逃跑奴隶的广告,同时奴隶主也为自己作了广告。内容如下:“奴仆谢姆(Sham)从织布店主人处逃走,坦诚善良的市民们,请协助按布告所说的将其带回。他身高5英尺2寸,面红目褐,有告知其下落者,奉送金环一只;将其带回店者,愿奉送金环一副。——能按您的愿望织出最好布料的织布师哈布。”这则广告还是手抄的“广告传单”,在人们聚集的地方四处散发。 我国湖北鄂州出土的青铜镜上也有意味很浓的文字广告的记载,如“荣氏镜佳且好,世少有”等。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城的十字街口就有各类横竖标牌挂板,上写店名、字号、物品等,有的还有画图,可谓图文并茂。我国还有对联、诗句等文字广告的形式,如大诗人苏东坡就曾给卖馓子的老太婆写过一首广告诗,老太婆把诗牌置于店铺前,生意兴隆。 特色广告 我国古代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广告,是别的国家没有的。如音响广告,宋代杭州城里有家卖“梅花酒”的,就用鼓、笙、唢呐、梆子等演奏家喻户晓的古曲《梅花引》来吸引顾客。还有磨铜镜的匠人手持铁呱打板、卖油的敲木梆子、卖酒的敲竹板等,只要人们一听到这些不同声响,就知道是做什么生意的来了。 再如宋代由于商业兴隆,夜市大兴,灯笼广告盛行。当代的灯箱广告、霓虹灯广告就是灯笼广告的延续发展。还有姓氏广告,各商铺为了维护商业信誉,保持传统特色,便用姓氏作字号。如北宋汴京小吃店中的“南食则寺桥金家”、“曹婆婆肉饼”、“王婆子药店”、“张三饭庄”等。这一形式至今还被许多个体商家所采用。

晨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