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汉语中的年龄代称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人生各个重要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借代称谓,如“襁褓(qiǎng bǎo)”是不满周岁的婴孩、“孩提”是两三岁幼童、“始龀(chèn)”是七八岁小童,“总角”、“垂髫(tiáo)”则是童年的泛称等,其中不少借代称谓如今仍然常用。成语“徐娘半老”是赞美年长女子风韵犹存,并非贬义词,但因隐含轻薄之意,故而不可用来形容亲人或尊称长辈。 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 弱冠——二十岁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为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示已成年。二十岁的女子则称为“桃李年华”。 而立——三十岁。指能够独当一面,坚守自己志向。 不惑——四十岁。指智慧成熟,因明白事理而不被迷惑。古代壮年也称为“春秋鼎盛”。 知天命——五十岁。指明白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生命本身。五十岁也可称为“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耳顺——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六十岁也可称“花甲”、“杖乡”(还乡之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耆年”。 古稀——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期颐——百岁以上。因此今天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李鬼荐自香港《星岛日报》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