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与读者分享在当今时代重读鲁迅的意义,本期典藏报刊部现期期刊阅览室优秀选刊推荐活动将带大家重读鲁迅。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初中语文教材里选用文章数量最多的作家,我们对鲁迅并不陌生。1918年4月,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像一把利刃,划破了一个蒙昧时代的阴霾。从此,在时间的旷野里,他以一支春秋笔,写尽五千年历史的凝重,以不绝于耳的呐喊慰藉同行急驱的猛士;在空间的标尺里,他以满载的温情,回溯爱与痛与未来与光,用温润与犀利开创了一条地上本没有的路。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鲁迅,阅读《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朝花夕拾》等名篇名著,是否真正走进了这位大家的内心和他所处的时代呢?
走近名家
提及鲁迅,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弃医从文、以笔做矛、横眉冷对的文学斗士形象。然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对岸,其实站着另一个鲁迅。他总是放松的,游戏的,豁达的。那一点“好玩”给了他人格乃至命运庞大的余地、丰富的侧面和宽厚的背景。
斜杠先生
不仅仅是作家,鲁迅还当过医生、翻译、公务员、大学教授,除了笔杆子厉害,审美品位和设计能力同样出色。他不仅设计了北大校徽,还参与设计了“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国徽。
此外,鲁迅一生还设计了60多个书籍封面。在没有任何技术辅助的20世纪初期,鲁迅仅靠纸和笔设计出来的封面,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的设计。
不仅如此,鲁迅生收集版画2100多幅,来自16个国家的300多位版画家,是版画界的收藏第一人。
“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夏衍曾说:“鲁迅幽默得要命。”
鲁迅在北大讲课时,川岛教授留了个学生头,鲁迅便给人家取名为“一撮毛”,每次见面,就叫其“一撮毛哥哥”。有一次,章衣萍等人去找鲁迅玩,瞧见先生正往家走,于是隔着马路就喊,鲁迅没听见,众人撵到家门口,对他说:“都喊你好几声了!”于是鲁迅就说:“噢、噢......章衣萍问:“为什么要噢这么多声啊?”鲁迅一本正经地说:“你不是叫我好几声吗,我就还给你呀。”
最有意思的,还是杂文家唐弢曾回忆的这段潇洒的“绍兴回旋”:“每次鲁迅来我家,总是一进门就轻快地在地板上转圈,打旋子。”
生活中,鲁迅第一酷爱养宠物,早年喜欢金鱼,晚年玩起了壁虎;第二酷爱看电影,光是1934年一年,就看了37场。不仅如此,鲁迅还极具文艺细胞和时尚感,简直是民国时期的时尚icon。年轻时,鲁迅很喜欢为自己设计服装。当同时代的大文豪们还被套在灰黑长袍里的时候,鲁迅早已穿上自己设计的限量版,中山立领,简约规整。
当然,鲁迅最喜欢的,还是吃零食,满口龋齿就足以证明他的“老孩子”本性。
“桂花白糖伦教糕,猪油白糖莲心粥,虾肉馄饨面,芝麻香蕉,南洋芒果,瓜子大王......”鲁迅在文章《零食》里留下了很多自己酷爱的零食的名字,其中尤为钟爱沙琪玛,就连儿子周海婴想分一个也不给。因此牙齿长了不少大窟窿,可每每看完牙医,还是会悄悄买几块甜食作为奖赏,然后陷入疼和馋的死循环。
中文互联网永远的梗王
100多年前的鲁迅万万没有预料到,自己在当下的符号会是“中文互联网梗王”“金句界顶流”。
在各种社会热点的留言评论区,在各大平台的鸡汤文学里,鲁迅语录随处可见,无论搭不搭边。
例如出自《孔乙己》的梗,有装深沉者专用的“回字有四样写法”,也有实力嘴硬甩锅的“xxx的事,能算偷么”。
抛开这些被恶搞、被疯传的段子,鲁迅之所以被无数年轻人追捧,还是在于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一直鲜活地活在社会里,超现实的讽刺在今天也直戳痛点。而他那些犀利的评论,放到今天,也是一针见血。
谈熊孩子:“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谈杠精:“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
谈质疑:“从来如此,便对么?”
谈盲从:“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
......
读鲁迅的作品,我们不是在读别人的事情、遥远事情,而是此时此地此刻的事情。著名学者许子东曾感叹100多年了,鲁迅的话依然像在评论今日。
鲁迅专访
与1936年的鲁迅谈谈青年和生活
2021年5月4日青年节傍晚,趁着鲁迅先生休息的间隙,学校的校报记者连线到了1936年的鲁迅先生,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对话中,鲁迅先生对当下热议的“网红” 躺平”“青年”等话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Q:现在青年中流行一个词叫 “躺平”,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A:我倒记起郑板桥有一块图章,刻着“难得糊涂”。....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着,坚持着什么.....对于人生的倦怠并不糊涂!
Q:你对“躺平”的青年有什么想说的?
A: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果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编者注:鲁迅先生的回答均选自《鲁迅全集》)
阅读鲁迅的两个经典视角
看客形象: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鲁迅坚持一生的事情,其中看客心态是他最深恶痛绝的。鲁迅不仅最先将这种麻木、冷漠的观望者命名为“看客”,而且几乎耗尽一生的力量去评击这种心态。
示众(节选)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嘎了,还带些睡意,像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后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文字虽然还未读完,然而无可奈何,只得另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个挟洋伞的长子就来补了缺;秃头也旋转脸去再看白背心。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有删改)
儿童视角:鲁迅的不少作品都采用儿童作为叙述者,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来理解鲁迅的作品,能让我们读出不一样的趣味,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鲁迅。
风筝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Y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瑟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瞒了我,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了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记忆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电音,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者,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天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本期推荐期刊:《品读经典》(期刊架位号G58)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西安市长安北路14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