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图读书会】2024第8期(总第139期)属“人”的历史——读《文明论的历史哲学》的活动预告

时间: 2024-04-23

 
     在将个人、社会、宇宙、历史和人在历史中参与实在的秩序、探寻生存意义的过程相互脱嵌之际,历史的意义便不可能在历史内部获得解决。那绵长的岁月也只会被了解为没有厚度和浓度的重复、循环。“未来”成为唯一被承认具有征服和支配之正当法权的存在,使人难以正视“过去”与“当下”所展示出的那种以具体性为特征的历史普遍性。后者不再求助于终极目的,而是在时势的自然展开中指向一切文化创造活动。在这样的历史意识中,世界历史才有可能成为万物共生并作、诸教并行不悖的“太和”世界,不同的存在者才能走向共生共荣。
属“人”的历史——读《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主讲人 
张磊

 时 间 
4月28日(周日)
14:30-16:00
 
 地点 
陕西省图书馆(长安路馆区)
一楼多功能厅
 
 参与方式 
请扫描二维码预约线下活动
 
《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作者: 陈赟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内容简介:
 
      西方近代以来的历史哲学,业已发展出关注历史存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以历史认识为指向的批判或分析的历史哲学、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等诸种形态,这些不同形态的历史哲学可以会归于普遍历史的叙事。立足于古今中西之争的视野,本书阐发并建构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以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谓文明论的历史哲学即以多元文明为视域来观照人类历史。成果从历史普遍性、历史进程、世界秩序和历史意义三个层面阐发文明论的历史哲学,分为三编。
      编为历史普遍性的重构。对于西方近代以来历史叙事中的“普遍历史”理念(这一理念贯穿在诸种形态的历史哲学之中)进行检讨,揭示其构造“普遍性”的方式,聚焦于其超越的普遍性及其脱嵌式构造所关联着的均质化和同一性机制,展现西方近代历史哲学的文明论背景。对于其内蕴的进化论、目的论的单线思维予以批判转化,揭示其与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帝国体系的关联。根源于基督教末世论与古希腊目的论传统的西方历史哲学具有敌视历史、消解历史意识的取向,内蕴着历史在某个非时间性“时刻”得以完成的“历史终结论”,以及历史意义不能在历史内部加以解决的观念所导致的历史虚无主义,是内在于西方历史哲学无法化解的矛盾。以儒家思想“见之于行事”“道事合一”“理势合一”等思想为基础,该书重构以具体性为特征的历史普遍性,后者展开为天经—地义—人情三个相互渗透的维度。具体普遍性关联着个体的历史性生存与历史的本性,它以“合往古来今而成纯”的视野不再求助于终极目的,而是在时势的自然展开中随时而体道,后者指向广义历史过程中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个人通过文化创造成为历史之一部分而加入历史的绵延以进行自我确证,其核心是个体、民族的生命与人类的文化生命交互融合。历史性生存展开为与化为体,投身于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变化过程,参与时间并通过时间而持续,在时间与历史中生生不息,在世界“无常”之“化”中保持主体的“贞一”之“德”,这种“贞一”之德直契作为世界历史精神的“天心”。与基督教文明视域中的超越普遍性并不在历史内部相比,具体普遍性就在历史内部,它是未决性的、非透明性的、自身就内蕴着意义之充实和展开的可能性,而不必诉诸以精神与自然、历史与宇宙之决裂为基础的将个人从社会、宇宙、历史中的“脱嵌式”思路,具体普遍性提供了一种以变易为基础而走向变化中的确定性的智慧,不同于以确定性为基础来回应历史衰变的思路。
 第二编世界历史进程论,核心是以中国的“天下归仁”理念扬弃以西方以“自由”为归宿的历史目的论叙事。世界历史进程的西方叙事将世界历史视为从“一个人的自由”到“一些人的自由”最终达到“一切人的自由”(或“人本身的自由”)的过程,并以此为线索把本来横向共生的多元民族、国家及文明,编织为纵向性的线性文明进程论中,历史运动被看作理性自身逻辑结构的展开。这种封闭的、决定论的历史叙事,很容易被导向文明等级论,从而打上意识形态印迹。更重要的是,在其当代传人科耶夫抑或福山那里,自由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人性的实现,相反是人的消失,是尼采所谓“末人”世代的到来。因而,对于世界历史的自由理念的最大质疑在于自由在什么意义上还是人的自由,自由在什么意义上还是人性的自我实现方式。一旦自由的实现脱离了人性的展开,那么它在主体主义机制内部“价值化”和意识形态化就很难避免。自黑格尔之后的普遍历史不得不把历史的根基回返到普遍人性,然而,基督教文明的背景却使得普遍人性一再被理解为末世论符号,它变成了人类的“代表性”,变形了的“选民”的思想总是渗透到对人性的理解中。结果便是纵向的历史进程与横向的文明共生之间的融合成为西方历史哲学难以摆脱的困境。本书从“天下归仁”的中国理念出发,扬弃作为历史进程之目的的自由理念。这不仅意味着站在人性的地基上消化自由、提升自由,将自由理念建基于“归仁”,唯有自由的实现同时也是人性的回归时,自由才具有正当性,因而“天下归仁”相对于自由是更为根本的理念。一方面,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与为人,即共同成就人性;另一方面,仁的内涵是生生不息,因而“天下归仁”内在地具有一种开放性意识,这种开放性不仅仅是对不同个人、多元文明的共生的敞开,同时也是历史过程自身的开放性。从“天下归仁”出发,走向的是历史生生论,而不是封闭性的历史完成论(历史终结论、目的论、末世论等都是历史完成论的具体形式)。历史生生论不仅可以拯救被放逐的历史意识,同时立足于“天下归仁”,则可以将历史意识推进到新境界,即以多元交织、纵横互摄的开放性的意义之网转换单一线性的历史意识。
 第三编世界秩序、文明共生和历史意义。亨廷顿等对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的批判表明,普世文明话语本身就内蕴着一种支配非西方文明的意识形态逻辑;与普遍同质的普世话语不同,文明的多元性可能是一个伴随着人类历史的终极事实,这就提出了人类文明如何共处同一个世界的问题。从中国思想视野来看,“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共生秩序格局,既是历史之理,也是世界之势。在社会结构再部落化以及新游牧生活方式兴起的前提下,立足于历史整体和历史目的的超越普遍性和历史同一性机制被历史自身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差异、异质、混杂、交织、渗透等等现实更需要共生的秩序。与此相应,历史的意义也不再可能诉求于历史整体和历史目的,而是在典范历史的指引下探寻历史、融入历史性生存的多样化方式。而敞开历史意义的多样化方式,本质上具有意义上的等价性。中国作为“历史民族”,发明生存论的中道真理,可以为多元共生的世界秩序建构作出独有的贡献。
 以对西方历史哲学的检讨为基础,立足中国传统,努力发展新型历史观:以多元交织的意义之网替代近代西方的线性进步论,以“天下归仁”扬弃以自由为中心的历史叙事,以历史生生论克服历史终结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以多元一体的共生意识替代文明冲突理论等。在世俗化时代,这是一种在历史内部把握历史意义、建立历史性生存的开放历史观。
 
主讲人介绍
 
张磊,哲学博士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价值哲学,先秦道家哲学。

陕西省图书馆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200749号-2 地址:西安市长安北路14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 © www.sxlib.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57号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