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富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渭北农民起义失败以后,共产党领导渭北农民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1929年,关中地区蝗灾旱灾,加上军阀土匪掠夺骚扰,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断炊绝户屡有发生。为了解决群众的断炊饥馑之急,中共三原武字区①区委领导群众成立了公开的农民组织“武字区地方筹赈委员会”(主任黄子文),筹粮济赈,解决了3700多名群众的断炊困难,取得了群众的信任。1930年,中共武字区区委开始领导灾民进入武装斗争。6月,在武字区成立了“渭北灾民自救队”(队长陈云樵,政委黄子文),领导灾民进行打土豪劣绅,分粮、抗租、抗捐的斗争。由于敌人的“进剿”,中共武字区区委遭破坏,群众斗争暂时受挫。
1931年5月,中共武字区区委(书记马先民)恢复,进入了开创以武字区为中心的渭北根据地的新时期。在中共武字区区委恢复以后,首先建立了有30多人的武字区武装赤卫队,队长孙铭章。赤卫队昼伏夜出,活跃在耀县西原,富平西部和三原的武字区、心字区一带,打土豪劣绅,领导并掩护群众抢收豪绅地主的小麦,并先后处决了武字区第四分区区长崔福成和第一分区区长姚登奎等反动分子。
6月,中共武字区区委在富平和三原的交界领导群众建立了农民委员会或穷人会,开展斗争。8月,富平县东北部农民包围县城,反对苛捐杂税取得了胜利。9月,在武字区成立了“反日救国会”(主任侯字愚),领导农民开展抗日宣传,进行反契税、反豪绅、反国民党政权的斗争。10月,“反日救国会”在大寨堡召开1000多人的群众大会,公开斗争武字区国民党区长薛荫堂,取得了取消地亩登记契税款的胜利。1932年3月,“反日救国会”改为以中贫农和雇农为主体的“农民联合会”,进行反捐税、分粮食,个别地方以至发展到进行土地斗争。这时,农民联合会实际上起到了农村政权的作用。
1932年4月21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在阎红彦、杨重远的率领下来到武字区。当晚在武字区赤卫队数百人的配合下,攻打了武字区后区马额镇的王茂臣民团。次日,武字区农民联合会在火烧庙(现文龙堡)召开欢迎大会,到会群众3000余人。在陕甘游击队的帮助下,武字区游击队正式组建,队长孙铭章,并迅速发展到100余人。因得悉敌人“进剿”,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离开武字区,进入耀县展开斗争。
为了加强武装力量,保卫革命,开拓根据地,8月1日,在武字区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渭北游击队,队长马志舟,政委金天华,下辖三个大队,约100余人。8月2日,渭北游击队袭击马村民团,俘获人枪各20余;4日,进攻段村,再歼民团30余人。两战两捷,开创了渭北武装斗争的新局面。随后,渭北游击队在三原、富平、耀县的边界地区开展打土豪,分粮食的斗争,进一步打开了局面。
8月,武字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主席黄子祥,副主席唐玉怀,委员有李鸿儒、康德宽等。武字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渭北地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9月中旬,习仲勋率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特务队到武字区。随后,改编为武字后区游击队(也称武字区第二游击队),队长程国玺,政治指导员习仲勋,坚持在武字区周围进行斗争。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9月22日,各革命团体在武字区举行原富耀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共三原县委、共青团三原县委、农民联合会、雇农工会,及少年先锋队的代表,共28人出席会议,会议推选15人为革命委员会委员,其中5人为主席团委员。革命委员会下设:土地、军事、财政、肃反、教育各部。会议通过决议,立即公布和实行苏维埃土地法,改造和扩大游击队组织并向周围发展,建立各村堡的少先队、赤卫队、雇农工会等组织,开展肃反,保护青年、妇女、儿童的利益,以及禁止种鸦片等。
10月6日,中共陕西省委通过《关于开展游击运动创造渭北新苏区决议》。决议指出,“创造原富耀新苏区是渭北党目前最中心最迫切的战斗任务。党必须立即加紧对革命委员会的领导”,“立即实现扩大革委会的工作,吸引后区、肃字区、武字区、耀州、富平、高陵的斗争群众参加革命委员会。革委会立刻领导并实行苏维埃政府土地法令及一切法令”。决议还决定组织渭北特委,集中领导渭北各地党组织为创造原窟耀新苏区而斗争。随即,中共渭北特委成立,书记李杰夫(高维翰),李冲霄、黄子文、汪锋(王烈)、程建文为常委。10月8日至9日,中共渭北特委召开渭北各县联席会议,三原、富平、蒲地、耀县党组织的负责人等20多人参加会议,讨论并决定贯彻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开展游击运动创造渭北新苏区决议》。
10月18日,原富耀革命委员会改组,黄子文等6人为主席团成员。主席黄子文,土地部部长马志舟,军事部部长郑彦青(郑一),财政部部长孙平章。并由郑彦青、黄子文、马志舟组成革命委员会,郑彦青任中共党团书记。在原富耀革命委员会领导下的村庄有百余个,民众2万多人,土地15万亩,农民联合会会员2500至3000人,雇农工会会员70人至100人,赤卫队有10个大队,约1500人。有三个村庄经农联会、雇工会、妇联会、少先队的代表会选举产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
原富耀革命委员会改组以后,立即在武字区开展土地革命。10月28日,中共渭北特委和原富耀革命委员会召开武字区38村堡代表会议总结南原土地分配的经验,进一步讨论土地法,决定在全区各村堡立即开始分配土地。
11月6日,原富耀革命委员会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决议②在武字区举行十月革命节庆祝大会,1400多人参加了大会,原富耀革命委员会主席黄子文主持会议,各代表讲话,并通过决议,通电五则。会后,整队前往武字后区,向马额民团示威。第二天(11月7日),大会继续进行。会后2000多游击队员和群众从武字区出发,经三原西阳镇,富平瓦窑头、淡村,返回武字区。第三日(11月8日),举行游艺大会,仍有数千群众参加。
三天的群众游行示威,暴露了革命力量。三原、富平、泾阳、高陵、淳化等六县的民团和在三原、庄里、小丘的驻军联合进攻武字区。渭北游击队和赤卫队与敌人激战,终因众寡悬殊,武字区被敌占领。渭北根据地各级党、团组织,原富耀革命委员会和革命团体被冲散,干部、群众被迫外逃。黄子文等干部和许多群众的家被抄,房屋被烧。不到一个月,有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干部和群众五六十人被杀,渭北的革命受到严重的挫折。
渭北根据地的斗争,在1932年11月以后,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12月,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贾拓夫(红光)和杜衡到武字区,两次改组中共渭北特委。后又取消中共渭北特委,成立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刘林生为书记。1933年3月29日,省委又派刘映胜来调整健全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刘映胜任书记,赵伯平为副书记。习仲勋为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使党团组织得到了逐步的恢复。
在党组织恢复以后,革命武装也得到恢复,先后在南京和武字区各组建了一支游击队。不久两支游击队合并,恢复了渭北游击队的称号。1933年1月中旬,中共三原中心县委又将泾阳游击队改组为渭北游击队第二大队,大队长苗家祥。到2月,在富平、都村、淡村也都建立了游击队。随后,在渭北成立了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李平(刘捷山),政委金天华。总指挥部与红二十六军取得了横向联系。5月,黄子祥为游击队总指挥,刘映胜为政委(后为张秀山)。6月28日,黄子祥、张秀山率渭北游击队一大队、苗家祥率渭北游击队第二大队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团在泾阳苗家村会合,并召开军人大会。不久,红二团南下渭华地区。由于红二团南下渭华失败,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将渭北游击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四团。7月24日,红四团正式成立,黄子祥任团长,杨森任政委,李天保任参谋长。
正当党组织和游击队逐步恢复的时候,8月,国民党“渭北剿匪司令”刘文伯调集六个团以上的兵力,对以武字区、心字区为中心区域的渭北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围剿”。在敌重兵包围进攻的情况下,红四团撤离了武字区、心字区,北上转战至耀县照金。中共三原中心县委遭到破坏,根据地被占。至此,渭北革命根据地丧失。
① 当时三原县的行政以“整、军、肃、武、同、心、合、力”八个字划分。
② 1932年10月7日,中共陕西省委作出《关于十月革命十五周年纪念节运动的决议》。决议要求原富耀党组织必须在11月7日公开动员组织广大群众示威,并召开大会通过各种决议案与通电,发动群众开展收秋分粮分土地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