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提出“三三制”政权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方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把战略的重点转移到敌后战场,对敌后解放区加紧了“扫荡”,并大力扶持伪军和伪政权,以确保其占领区,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1938年11月和12月,日本政府连续发表对华声明,对国民党及其政府实行诱降。12月18日,亲日派汪精卫等潜离重庆,逃至越南河内。29日,公开发表投降声明。1939年5月,汪精卫一伙在日本人的保护下,由河内到达上海,开始与中国南北大小汉奸策划组织伪政府。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拼凑了包括华北伪临时政府、华中伪维新政府、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以及若干知名汉奸在内的伪“国民政府”,由汪精卫任代理主席。3月30日,在南京举行“中央国民政府”的“还都”典礼,宣告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成立。汪伪“政府”成立以后,便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沦陷区中国人民的罪恶工具。
在汪精卫等卖国贼叛国投敌以后,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于1939年1月1日决定“永远开除汪精卫的党籍”,“撤销其一切职务,并通电进行“通缉”。但是,国民党在1939年1月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上,在提出强化国民党自身的同时,又提出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秘密通过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设立了专门的“防共委员会”。会后,又秘密地颁布了《共党问题处置办法》等防共、反共的文件。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始限制共产党和一切进步分子的言论和行动。同时,提出要“取消”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甚至实施“连保连坐法”来隔绝和割断人民群众同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根据地之间的联系。11月,国民党的五届六中全会,又决定由“政治限共”进到“军事限共”。年底,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制造事端,进行反共活动,“摩擦”事件不断发生。
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因此而面临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侵略和威胁,以及国民党顽固派“摩擦”的干扰,处于严重的困难时期。为了战胜严重的困难,巩固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团结各阶级、阶层的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中共中央采取了许多基本政策,以克服面临的严重困难,把抗战引向胜利。“三三制”政权的提出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