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民主的新形式——非党民主人士座谈会
非党民主人士座谈会开始于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期间。西北局高级干部会在讨论政府工作和财政经济问题时,邀请了在边区政权机关中工作的非党民主人士听取大会的报告和参加讨论。毛泽东在会上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时,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安文钦、边区政府教育厅正副厅长柳湜、贺连城和建设厅副厅长霍子乐等非党民主人士出席了会议。西北局高干会闭幕以后,1943年1月29日,林伯渠和贾拓夫(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主持召开了非党民主人士座谈会,向他们介绍了西北局高干会的情况,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但当时,并没有把它作为贯彻“三三制”发扬民主精神的一种组织形式。
1944年7月,边区参议会常驻会和边区政府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运用非党民主人士座谈会的方式,听取非党民主人士对政府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意见,作为政府制定政策,确定工作方针和改进工作的参考。至此,非党民主人士座谈会在边区一级,也在分区和县一级分别召开,成为边区民主政治的一种新形式。
参加非党民主人士座谈会的不仅有参加政权机关工作的民主人士,也有尚未参加政权机关工作的民主人士,有时也有少数非党进步人士参加,因此,在名称上也有称“党外人士座谈会”的。
座谈会的议题不定,根据当地当时的情况,有征求对边区政府制定各种政策的意见;有检查和批评政府的工作;也可以提出各种建议,以及讨论政治形势等。
座谈会的形式灵活多样,参加的人数不限,时间间隔或长或短,内容可多可少。
1944年8月,延属分区召开过这样的一次非党民主人士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非党民主人士有32名,其中有边区参议员5名,县参议员10名,县政府委员12名,乡参议员和政府委员各1名,未在政权机构中任职的3名。就他们的职业而论,从事教员工作的,任中、小学校长和教员的11名,商人或半经商半务农的7名,曾当过保长、团总、区长的6名,务农的2名(富农、中农各1名),3名职业不详。在这32名非党民主人士中还有1名国民党员和2名基督教徒。座谈会专就民主问题征询非党人士的意见。综合这次座谈会的意见,主要有:第一,不重视参议员的作用。延川县政府委员李世发提出,经过1942年的工作检查,发现个别参议员“耍私情”,此后,处理各种事情,只有工作人员开会,再不召集参议员讨论,降低了民主的意义。第二,不尊重民意。延长县的边区参议员兼县副议长的白云亭提出,乡长由县上随意调动。如一区三乡选出的乡长,调到区上当助理员;四乡的乡长又调去受训,也换了人,都未经选举。第三,应该坚持乡级一年改选一次的制度。子长县参议员雷云亭和延长县边区参议员白云亭等提出,还是一年改选一次好。好的乡长可以连选连任,不好的乡长改选掉。子长县的乡长从1940年以来未换的很多。县上说,“不换老练些。”老百姓却说,“做上五、六年,就染成坏坯了。”
这样的座谈会,目的明确,议题集中,会期短,收效大,比起定期召开的各级参议会具有诸多的优越性。
这就是说,依靠并经过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去团结广大的劳动群众,亦即先进分子;通过非党民主人士座谈会去团结广泛的中间分子,亦即开明士绅、中小地主、商人、资本家,以及国民党中主张抗日与民主的分子,使“三三制”在政权机关以外得到补充和发展。这是边区在政权建设中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