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斯诺

袁武振

    
    (1905—1972)
    斯诺,全名埃德加·斯诺·帕克斯(Edgar Snow Parks)。美国人。中学毕业后曾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自1928年来华直到1936年,他先后任美国人在上海办的《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代理主编、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及美国《纽约太阳报》和英国《每日先驱报》特约记者等职。
    1929年6月,斯诺在华北旅行采访,沿途经过张家口、包头等地,最后来到绥远萨拉齐采访,亲眼目睹了一场惨绝人寰的饥荒。斯诺为此写的现场报道《拯救二十五万个生灵》,代表了他正直的、没有偏见的、带着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情,这实际上也是他对中国人民怎样摆脱这种悲惨命运产生的深深的思索。斯诺曾说过,萨拉齐之行是他人生觉醒的起点,从此他由一个被动记录客观世界的记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行动者。1931年和1932年,斯诺先后报道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撰写并出版生平第一部著作《远东前线》,从而逐渐进入美国名记者的行列,被他的美国同行们誉为“最勇敢的记者”。期间,斯诺结识宋庆龄和鲁迅,后来斯诺多次说,这两位中国人是帮助他理解中国的钥匙。1932年12月,斯诺与海伦结婚,并迁居北平,在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同时翻译了第一部中国作家小说集,取名《活的中国》。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斯诺向全世界作了客观真实的报道,热情称颂一二九运动是又一次五四运动。
    在这7年多时间里,斯诺听到过关于中国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许多传闻,反对派和赞成者、同情者的说法南辕北辙、莫衷一是。他们究竟谁说得对呢?红军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南京国民党政府通缉名单上的第一名毛泽东,以及多次报道已经毙命、可是在后来的新闻中却又“死而复生”的红军其他将领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共产党和红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共产党倡导的民族统一战线又是什么意思?百闻不如一见,斯诺决心亲自深入红色中国腹地弄个究竟。1936年春,斯诺专程到上海向宋庆龄表达了访问陕北苏区的愿望。在宋庆龄的精心安排下,这年6月3日斯诺从北平启程,在郑州与马海德会合后抵达西安,下榻西京招待所,经上海地下党派来的董健吾安排,斯诺与红军联络员刘鼎、邓发取得联系,具体商定了去陕北苏区的办法。7月6日,斯诺和马海德秘密离开西安向陕北进发,于9日抵达红军东线前沿指挥部所在地安塞县白家坪,在这里周恩来为斯诺拟定了一张为期92天的考察苏区日程表。15日,斯诺到达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所在地保安。16日晚,毛泽东第一次会见斯诺。此后除去7月下旬至9月中旬斯诺去甘肃、宁夏红军西征前线采访不在保安外,毛泽东几乎每天都同斯诺会面,谈话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外交、内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中共与第三国际及苏联的关系、联合战线、个人生平和红军长征等问题,吴亮平、黄华担任他们谈话的翻译。斯诺在保安还参观了红军大学、部队工厂和合作社,观看了红军剧社的演出,采访一大批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他为毛泽东拍摄的一张身穿深蓝色军装、头戴八角红五星帽的照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6年10月12日,斯诺带着十几本记得满满的日记、采访  本和一堆胶卷,还有好几磅重的中国共产党的报纸、杂志和文件,离开陕北苏区。回到北平后,他不断出席各种集会,并为英美许多报刊撰写多篇通讯,广泛介绍他在苏区的见闻和中共的抗战主张。1937年10月完整记录他陕北见闻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还另外有一个中国啊!”斯诺也因此而成为第一个向世界公开转达中国共产党愿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西方信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斯诺与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等中外进步人士发起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支持中国抗战,延安的“工合”机构还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地区总分会。1939年9月,斯诺第二次访问陕北,就统一战线和政策问题与国际问题采访了毛泽东。在9月28日延安各界欢迎中外朋友大会上,毛泽东称赞斯诺是“久已闻名”的美国记者,“是站在人民大众方面的”,“是共产党的好朋友”。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先赞扬《西行漫记》是一本真实地报道我们情况、介绍我们党的政策的书,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的最成功的两部著作之一。1941年2月,斯诺因在《星期六晚邮报》上报道了皖南事变的真相,被迫离开了他生活了13年的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下,斯诺举家迁居瑞士日内瓦。新中国成立以后,斯诺三次访问中国。1960年6月,斯诺排除美国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应邀来到已经“换了人间”的新中国。在挚友路易·艾黎的陪同下,斯诺在中国重访了昔日饿殍遍野的萨拉齐和“红色麦加”延安,参观了北京、上海、武汉、西安、重庆、昆明等19个城市,历时近5个月。毛泽东在阔别了21年后接见了斯诺,与斯诺在中南海畅谈了九个小时。1962年斯诺又完成出版了一部被美国历史学家称为“宏大、勇敢、辉煌的著作”《大河彼岸——今日红色中国》。1964年10月18日至1965年1月19日,斯诺再次来到中国,第四次访问毛泽东。1970年8月至1971年2月,斯诺最后一次访问中国。期间在黄华陪同下,于9月重访延安和保安。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公开接见斯诺夫妇。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国庆典礼上的照片。1971年4月,斯诺以《同毛泽东的一次交谈》为主题,在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了毛泽东的重要谈话,向全世界传递了中美关系将要发生重要变化的爆炸性信息。
    1972年2月15日,斯诺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埃辛斯村与世长辞。毛泽东在唁电中说:“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依照斯诺生前的遗愿,他的一半骨灰被安葬在美国赫德森河畔,一半骨灰安放在他曾执教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梁星亮 杨洪主编;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