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
(1897—1987)
路易·艾黎(Rewi Alley)。新西兰人。曾获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17年至1918年在新西兰第二远征军服役,两次负伤。1920年至1926年在维弗莱附近的牧场工作。1927年4月来到中国。20世纪30年代,他加入上海第一个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不顾个人安危,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斯诺夫妇等中外友人发起“工合”运动,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各种工业合作社,成为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而兴起的一支独特的经济力量。
1939年1月,艾黎从东南地区去重庆,开始对西北地区的“工合”合作社的视察旅行。旅行过程中,他特意安排取道延安,以了解延安方面“工合”工作的情况,并由此北上榆林开展工作。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王炳南的帮助下,他随同印度医疗队的车队一块来到延安,受到了陕甘宁边区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卫生部的代表们的热烈欢迎。
到延安后,艾黎的工作得到了毛泽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意在边区设立一个中国工业合作社的指导站,并开挖五孔窑洞,作为办公地点。毛泽东后来会见了艾黎,并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毛泽东对“工合”的进展非常关心并给以热情鼓励。艾黎用上海话夹着南方话同毛泽东谈话,向毛泽东介绍了合作社近期的工作情况。毛泽东一直用心倾听,对艾黎介绍的江西瑞金周围地区的情况非常感兴趣,听他介绍完后,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们现在只是暂时把那些地方‘借给’国民党。
1939年底,艾黎又从西安回到延安。令艾黎非常感激的是边区领导人的热情和慷慨。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特意送给他一袋面粉,这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礼物,在延安期间艾黎就用它做烙饼当早点吃。
在延安期间,艾黎还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工农业展览会。延安事务所所属各“工合”合作社生产的100多种工业产品都在会上展出。中共领导人前往参观了展品,对“工合”所做的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展览会鼓励了边区人民,使他们看到自己有力量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这一切,艾黎看在眼里,进一步增加了他办好“工合”的信心和决心。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艾黎第三次见到了毛泽东。会谈中,毛泽东对他已做的工作非常感兴趣,鼓励他干出更好成绩。他还表示八路军急需更多的援助,希望艾黎能想办法支援正在晋西北抗日的贺龙。对于毛泽东的这一要求,艾黎后来尽了最大努力去安排。毛泽东还启发艾黎说,抗日战争实际上“是农民在打仗。是农民在战争中首当其冲。”通过一席交谈,艾黎离开时感到,延安才是领导中国千百万人的力量和能力之所在,千百万人民群众才是战争力量的真正来源。而毛泽东好像是艾黎所认识的每个农民和工人的化身。
延安创办合作社以后,“工合”成了一个跨越国民党和共产党边界的组织,在某种意义上维系了统一战线。根据日本当时的动向,中共中央分析认为日本人很可能要向陇海铁路的终点宝鸡进军,果真如此的话,为了消灭日军,下一步陕北的八路军就必须占领秦岭山区以便处于日本人的侧翼,而双石铺则将成为一个良好的工业和游击中心。因此,毛泽东专门派刘鼎等从延安到宝鸡和双石铺推动西北“工合”工作的发展。
后来,艾黎按毛泽东的意思,着手帮助晋西北的贺龙。艾黎经多方打听,得知因为军队急需制造手榴弹,因而那里最需要的是寻找铁矿石和炼铁的知识技术。于是他决定设法从晋东南的阳城地区送去一些炼铁工人,带一些钱去创办。为此,他还专门同洛阳八路军办事处联系。但由于办事处负责人的背叛和出卖,艾黎在同他会见时被国民党特务拘留,所幸他持有蒋介石签字的特殊通行证才被释放,但整个计划就此流产。后来艾黎又设法取得驻华盟军总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支持,建议成立300个左右的小型机械工厂,以帮助八路军在必要时刻全力打击敌人。这项计划始终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办成功的几个小厂当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0世纪40年代,艾黎还在甘肃省山丹县创办了以“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为办学宗旨的培黎工艺学校,吸收劳动人民子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能吃苦、讲实干的技术人才。他也同当地人民一起生活了9年,1953年来到北京。
新中国建立后,路易·艾黎遍访全国,勤奋写作,向全世界介绍新中国的变化和成就,积极致力于争取被压迫人民解放、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对促进中国和新西兰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起了独特的作用,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望。他曾任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新西兰代表团副团长、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秘书处成员。1982年路易·艾黎85岁寿辰时,北京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198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