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榜罗镇会议决定长征落脚陕北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腊子口战斗与陕甘支队进占哈达铺  9月13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俄界出发,继续北上。迎面而来的关隘是天险腊子口。腊子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口宽约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当时,国民党军新编第十四师鲁大昌部两个营在这里控制,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去路。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坚定地表示,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没有挡住红军的前进,雪山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因此,夺取腊子口,是中央红军突破敌人封锁,进入甘南的关键性一仗。
    9月17日下午,担任主攻任务的红一军第四团向腊子口发动进攻,歼敌一部。但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被敌人密集的火力挡回。至夜,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赶到,重新部署作战方案。决定一路由杨成武率领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另一路由王开湘率领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崖壁,摸到敌人后面。战斗再次打响,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首先顺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后边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敌人仓皇应战,终因不支向岷县溃逃,红军占领腊子口。“腊子口一战,是长征途中少见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①。正如聂荣臻在回忆录中所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②
    陕甘支队攻占腊子口后,继续北进,越过岷山,9月18日,进占甘肃岷县南部的哈达铺(今属宕昌县)。在此期间,毛泽东召见陕甘支队一纵队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要他们到哈达铺找些‘精神食粮’,只要是近期和比较近期的报纸杂志都找来。”③接受任务后,侦察连干部化装成国民党军,进入哈达铺。曹德连从一个国民党军少校副官的驮子里缴获了一批近期的报纸和西北苏区的略图,聂荣臻看到报纸后非常高兴,立即派骑兵通信员把这些报纸送到毛泽东手里,毛泽东看了报纸,精神为之一振,说道:“好了!好了!我们快到陕北根据地了。”④
    1933年7月前,中央对西北苏区和西北红军的存在是知道的。不久,中共陕西省委遭国民党陕西当局破坏,使陕西中共组织与中央失去联系,因而对其后来发展的具体情况并不清楚。现在,从缴获的天津《大公报》、山西《晋阳日报》等报纸中,得悉刘志丹领导的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活动的情况,还有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陕甘地带活动的报道。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喜出望外,张闻天于9月22日欣然写下了题为《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的“读报笔记”,将天津《大公报》上所披露的西北苏区和西北红军的情况作了摘引,其中部分主要内容有:
    关于红军在陕北活动的情况:“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非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能扩大区域威势。”“全陕北赤化人民七十余万,编为赤卫军者二十万,赤军者二万。”“盘踞陕北者为红军二十六军,其确实人数究有若干,现无从统计,但知其枪支不过万余。……匪军军长刘子丹(即刘志丹——引者注)辖三师……为匪军主力部队,其下尚有十四个游击支队。此外各种小组如赤卫队等则甚多。匪军现完全占领者有五县城,为延川、延长、保安、安塞、安定等。”“现在陕北状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
    关于陕北农村“赤化”的情况:“陕北确甚于陕南”。“大体言之,陕北二十三县中,近惟井岳秀师担任之旧榆林府属五县及米脂县,情形较安。绥德以南,迄延安州(即县)一带,七八百里间,路早不通,多不可问。近月陷城之县有六,即延长、延川、安塞、保安、安定、靖边。高桂滋师驻绥德,目下可维持两三县,余不可及。近时最危者,为延安城之运命,驻有井、高两师部队,已月余不通音耗,延安以南,情况更不可知。要之纵横数百里间,殆尽成赤化,较之赣事紧急时,其区域之广大相若。”
    关于红二十五军活动的情况:“徐海东于七月中旬率悍匪三千余众,由商(县)、雒(南)、镇(安)、柞(水)等县突围而出,是役追击徐匪之警备第一旅唐嗣桐旅,有两团覆没,唐旅长被俘,终以身殉。其后匪部即过蓝田出终南山口窜长安县境之引驾回镇……另有一股由子午口窜出,两地距省城均四五十里之谱。”
    张闻天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得出结论:“红军与赤色游击队在陕甘两省正在普遍的发展着”,“我们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部,已经进入甘南的重要地区”。据此,他提出陕甘支队前进的方向和任务:“响应着陕甘红军与赤色游击队的活动”,“同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及通南巴游击区取得配合,协同动作及汇合,并给在这个地区中开展着的游击运动以帮助、组织、领导”,完成8月20日毛儿盖会议《中央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提出的任务,“联系存在与陕甘边之苏维埃游击区域成为一片的苏区”,“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而斗争!”⑤
    博古也根据这些报纸中的信息,撰写了《陕西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任务》一文,指出:“陕西的革命斗争发展的范围是很广大的;在陕北廿几县中,都多多少少的吸引入运动之中”,目前全党面前的紧急任务是,“组织领导集团与加强陕甘的游击运动,将他继续的发展与深入到巩固的苏区根据地之建立。这是推动中国苏维埃运动继进发展的基本的一环”。“西北广大而巩固的苏区根据地,将从我们努力的汗血中怒放鲜花!”⑥
    9月20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的一座关帝庙里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讨论组织部工作和部队整编问题。会议对纵队的组织问题作出决定:叶剑英为第三纵队(原军委纵队)司令员,邓发为政治委员,蔡树藩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亚楼调任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罗瑞卿调任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调任第一纵队保卫局局长。同日,中共中央在哈达铺召开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行动方针与任务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长征的历程,说: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多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堵、围、剿,尽管天上还有飞机,蒋介石连做梦也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过来了,过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过了腊子口,现在坐在哈达铺的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地开会了,这本身是个伟大的胜利!毛泽东还指出:“民族的危机在一天天加深,我们必须继续行动,完成北上抗日的原定计划。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从现地到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不过七八百里的路程。大家要振奋精神,继续北上。”⑦
    红军哈达铺休整期间,宣布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副司令员林彪,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政治保卫局局长罗瑞卿,后方勤务部部长杨至诚。支队下辖3个纵队:红一军改编为第一纵队,林彪兼司令员,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副主任罗荣桓,下辖5个大队;红三军改编为第二纵队,彭德怀兼司令员(10月彭雪枫接任),政治委员李富春,副司令员刘亚楼,参谋长萧劲光,罗瑞卿兼政治部主任,下辖四个大队;军委纵队改编为第三纵队,叶剑英兼司令员,政治委员邓发,参谋长张经武,蔡树藩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干部团改为随营学校,校长周昆,政治委员宋任穷。全支队共7000余人。⑧在此前后,毛泽东在行军路上多次与前任陕西省委委员贾拓夫交谈,详细了解西北红军、西北苏区和刘志丹等人的情况,获得了对西北苏区较多和具体的了解。
    榜罗镇会议  9月23日,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以每天60公里的急行军北上,从武山、漳县间突破渭河封锁线,于9月27日到达通渭县榜罗镇。当天,中共中央在这里举行政治局常委会议,根据了解到的新情况,会议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正式确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⑨。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召开会议,毛泽东在谈到这次会议时说:“俄界会议与张国焘决裂,那时口号,打到陕北去,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榜罗镇会议(由常委同志参加)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⑩从此,西北苏区将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大本营。
    9月28日,陕甘支队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了榜罗镇会议精神,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林彪在会上讲话。“庄严的空气,团结一致的精神,笼罩着整个会场——这个露天的,毫无装饰的,风和雨在飞舞着的会场。人人在谛听着领袖们的讲话,热血沸腾着,寒冷悄悄地逃走了。”(11)毛泽东作当前形势和任务报告时,讲了五个问题:“(一)日本侵略北方的严重性;(二)陕北根据地和红军状况;(三)北方可成为抗日新阵地的经济、政治条件;(四)避免同国民党军作战,迅速到陕北集中;(五)严格整顿纪律,充分注意群众工作,宣传我军北上抗日的意义,注意扩充新战士。”(12)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宣布:我们要到陕甘根据地去。我们要会合二十五、二十六军的同志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上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毛泽东号召陕甘支队的指战员:“同志们!努力吧!为着民族,为着使中国人不做亡国奴,奋勇向前!红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已经表示给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看了!让我们再来表示一次吧!同志们要知道,固然我们的人数比以前少了些,但是我们是中国革命精华荟萃,我们担负着革命中心力量的任务。从前如此,现在亦如此!我们自己知道如此,我们的朋友知道如此,我们的敌人也知道如此!”(13)会后,各部队立即召开党支部会议、军人大会进行政治动员,提出整顿军队风纪、做群众工作、扩大新战士、进行宣传工作等具体要求。
    中央红军经过两万多里的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近一年。看到长征即将取得胜利,就要到陕北苏区的“家”了,毛泽东十分高兴,他后来描述当时的心情,说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14)毛泽东诗兴勃发,以诗抒情,写成《七律·长征》,在接见红军指战员的讲话时,满怀激情地做了朗诵,诗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广大红军指战员也精神振奋,激动不已,第一纵队一师宣传科长彭加伦兴之所至,创作了《到陕北去》的歌曲,歌词写道:“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创造了十几县广大的红区。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成立了十几万赤色的军队。迅速北进,会合红军二十五军;迅速北进,会合红军二十六军。消灭敌人,争取群众,巩固发展陕北红区,建立根据地。”
    ①《杨成武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68页。
    ②《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8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74页。
    ④曹德连:《“精神食粮”》,《星火燎原》1983年第1期,第51页。
    ⑤《张闻天文集》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392页。
    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长征·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707—708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75页。
    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1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87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76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76页。
    (11)甘肃省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三军大会师》上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76页。
    (13)甘肃省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三军大会师》上册,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
    (14)《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3—54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