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红军西方野战军西征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东征红军回师陕北后,蒋介石对中共提出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置之不理,继续部署兵力,准备对陕甘宁根据地发动新的“进剿”。蒋介石嫡系汤恩伯部一个师又两个旅、阎锡山晋绥军一个师及一个旅以上的兵力,渡黄河入陕,协同陕北井岳秀、高桂滋部,采取堡垒主义政策,向西北根据地的东北部进犯;宁夏马鸿逵、马鸿宾在陕甘宁边界地区部署兵力,防堵红军西进;黄河西岸,晋绥军为防止红军再次东渡,也加强了兵力;南线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部也在蒋的督促下,不断向边区推进。在这种封锁局面下,如果红军不采取必要的解决办法,势必有被困死在陕甘地区的危险。
    为了进一步明确当时的形势和今后的战略方针,1936年5月8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延长县大相寺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分析政治和军事形势后,中央采纳了毛泽东关于“甘肃是必由之路”的提议,确定“建立西北国防政府”,并做出红军西征的决定。
    5月18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西征战役的行动命令》,提出西征的主要目的和行动计划是,“为着极力扩大西北抗日根据地并使之巩固,为着扩大抗日红军,为着更加接近外蒙和苏联,为着一切抗日力量有核心的团聚,西北军委决以红军之一部钳制蒋阎西渡部队及陕北、渭北敌人,以主力组织西方野战军活动于陕甘宁广大区域。另以有力支队,进出陕南,与我陈先瑞部会合,活动于陕鄂豫三省,调动并吸引蒋介石主力于该方面,使我主力易于在西方取得胜利”①。在这个目标指导下,中央军委重新规定红军战斗序列: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由3个师组成,第一师师长陈赓、政委杨勇,第二师师长杨得志、政委萧华,第三师师长李天佑、政委黄克诚)、第十五军团(由3个师组成,第七十三师师长张绍东、政委陈漫远,第七十五师师长陈锦秀、政委常玉清,第七十八师师长韩先楚、政委崔田民)和第八十一师(师长文年生、政委李宗贵)、骑兵团等1.3万余人组成西方野战军,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刘晓为政治部主任,主要任务是打击马鸿逵、马鸿宾等部队,在陕甘宁三省边境地带创建新的根据地;第二十八军和陈先瑞军组成陕南部队,负责策应西方野战军的行动;第三十军、三十一军、神府支队组成陕北部队,第二十九军组成渭北部队,这两支部队坚持游击战,钳制国民党军及陕北、渭北等地的地方军对陕甘宁苏区的进攻,坚决保卫已有的革命根据地。
    西方野战军于5月19日分左右两路,从延长、延川出发,执行中央军委确定的第一阶段任务:“夺取并赤化安边、定边、环县、曲子。”由于西征地区大多是回族聚居区,为了得到回族群众对西征的支持,红军总政治部5月24日下达《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提出启发回民觉悟,发动回民反对军阀统治,争取建立回民政权;组织回民武装和游击队;培养回民干部,对回民俘虏要优待;严格执行对回民的三大禁条(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区吃大荤、禁止毁坏回文经典)、四大注意(讲究清洁、尊重回民风俗习惯、不准乱用回民器具、注意回汉民族团结);专门研究回民生活习惯及对回民的政策等方针。5月25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签署发布《对回族人民的宣言》,表明“抗日人民红军的西进,不仅是实际准备抗日的必要步骤,而且是蒙回及其他弱小民族特别是回族独立解放的大好时机”。还提出民族自决和信仰自由的原则,公布了七个方面的民族政策:回族人民自己的事情,完全由回民自己解决;保护清真寺,担保回民信仰的绝对自由;联合回族中一切武装力量,成立回民抗日军;取消军阀官僚民团的一切苛捐杂税,改善回民的生活;保护回文,发展回民的文化教育;回汉两大民族亲密地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卖国贼;联合同情中国各民族彻底解放的民族与国家共同抗日。②
    5月27日,红十五军团从新城堡地区出发,分两路向西北进攻。5月28日,红一军团由吴起镇向元城镇、曲子镇方向攻击前进,6月1日,在曲子地区向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发起进攻,迫使第一〇五旅旅长冶成章以下150余人投降,缴枪200余支,红军进占阜城。两天后,又在阜城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6个步兵营,击溃两个骑兵营,俘敌1100多人。至此,“左路军消灭了马鸿宾的主力,夺取了阜城、曲子、环县、洪德城之线碉堡。右路军夺取了宁条梁,争取了教民的拥护,影响蒙民,打击了三边、盐池的地主武装”,野战军西征的第一步作战任务已基本完成。为继续消灭马鸿逵、马鸿宾部队,扩大地域,争取赤化,扩大红军与征集资材,彭德怀建议“左路红一军团主力继续西进,夺取豫旺堡、七营、黑城镇等要点;右路红十五军团主力,向西南夺取豫旺县城、小台子、萌城等地。两路军均于七日开进。”中央军委同意彭德怀的意见,并提醒野战军总部要“蓄积部队精力,以利西面战斗”。③
    6月14日,西方野战军决定发起西征第二阶段作战,提出以最大努力赤化占领区域,摧毁安边、定边、豫旺堡及豫旺城等支点,打击敌出扰部队,肃清民团,解决部队给养和冬服问题。左路军(红一军团)在曲子镇、阜城、七营、上新堡等地区集结,向四周赤化,打击马鸿宾出扰部队;右路军(红十五军团)主力夺取豫旺县城,第二步以夺取韦州城为目的;中路军(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一师、骑兵团)主力第一步夺取安边。16日,红十五军团一部攻克定边县城,歼敌一个营并保安团全部,俘虏350余人,缴获180匹战马,1万银元及大量布匹、粮食。随后,红十五军团乘胜攻克盐池、豫旺等县城,全歼国民党守军,俘虏500人左右,缴获大量的军用物资和马匹。
    在北线,西方野战军中路军两次进攻安边县城,未克。野战军总部决定围攻安边的红二十八军南撤休整,准备打击出扰之敌;西北线上,马鸿逵派兵南犯,企图夺回豫旺县城。红十五军团直属队和七十五师在红城水地区设伏,于7月5日诱马鸿逵部骑兵3个团并两个营进入伏击圈激战,成功击溃马鸿逵部队,歼其200余人,获战马200多匹;在南线,东北军骑兵军军长何柱国借张学良离开西安之际,指挥7个多师的兵力,由固原至庆阳一线向北进犯,由于西方野战军恪守与张学良的秘密协定,极力避免与东北军作战,然而红军的忍让却被何柱国视作软弱可欺。在此情况下,中央军委认为“消灭其一部,这样做不妨碍大局,反而有利于大局”,遂决定给其以痛击。7月17日,何柱国的骑兵第六师在向红军试探性攻击时,被红一军团第二师击溃,此后,东北军对苏区再无大的进攻。
    7月初,中央军委明确西方野战军今后的战略方针和任务是,“七月以赤化现地为目标,八月以迫近河边求战为目标,九月以后依情况决定”。毛泽东认为,“如外蒙能出兵策应并解送军械,我军又有渡河作战条件,则出宁夏最为有利,否则只好候冰期。如须等候冰期,则十二月以前我军活动区域除灵武、金积外,自当展及固原、海原、靖远地区,将三边、靖远之间完全赤化。那时东北军当无理北进,甘、宁之交当可巩固”。“打通苏联取得接济,仍是总的战略方针中重要一着。不论为红军为东北军均须如此,不过彼时行动更有便利条件”;“七月工作应以赤化、扩红、训练三件为中心”。④同时,毛泽东还向彭德怀通报了北上的红二、四方面军8月初可出甘肃东南的消息,建议派红二十八军南下策应。
    此后,红军在王家团庄、高崖子、同心城、红城水、甜水堡、豫旺堡等地展开苏区创建工作。7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等致电西方野战军领导,高度肯定“两个月以来西方野战军以其坚决机动的指挥与英勇牺牲的战斗,完成了在西方创造根据地的任务”。强调当前要“继续执行三大任务⑤,争取三个任务在第二阶段上的胜利。在西方是打破马(马鸿逵)、何(何柱国)进攻,极力扩大红军,巩固根据地”。“在东方亦是把争取汤(汤恩伯)、陈(陈诚)、二高(高桂滋、高双成)加入统一战线作为第一任务,同时继续游击战争的坚持,以保老苏区。在南方最主要的是发展统一战线于杨王刘(指杨虎城、王以哲、刘多荃)各部中。综合这些任务,在第二个阶段上完成,就能使我们更有力量地迎接二、四方面军的北上与完全会合,更有力量去造成西北大联合与打通苏联,使得我们有一切优良条件去准备打破蒋介石在两广问题结束后可能增加兵力到西北的阴谋,与争取迅速对日作战。”⑥
    西方野战军两个多月西征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据《红色中华》报道:西征以来至7月初:消灭马鸿宾部3个团,缴获长枪1500余支,俘虏2000余人,活捉旅长1人,缴无线电机两架;扩大红军800余人,筹款4.5万元,扩大新区纵横700余里,占领定边、花马池、环县、曲子镇、宁条梁、豫旺、同心城、七里营等地⑦。同时,新组建了两个骑兵团,扩充了红军的队伍,推动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发展,为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创造了条件。
    在西方野战军西征期间,中共中央决定培养大批干部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5月2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题讨论了建立红军大学的问题,决定林彪、罗瑞卿分别担任校长和教育长,林彪、罗瑞卿、毛泽东、周恩来、杨尚昆、周昆组成教育委员会,启动学校的组建工作。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举行开学典礼,第一期学生1038人。
    为了进一步围剿和彻底消灭陕北红军,1936年5月26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太原组建了晋绥陕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任命集江西和山西“剿共”经验为一身的陈诚担任总指挥。在陈诚的全力督促下,中央军、晋绥军和东北军等国民党部队加紧了向陕甘宁苏区“进剿”的步伐。此时,尽管驻留东线的红军数量有限,但是,他们在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为保卫苏区,对进犯的各路国民党部队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6月中旬,东北军第六十七军由延安地区分三路北上,向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推进。中央军委一面积极部署兵力拦截,一面通过统一战线工作进行劝阻,同时做好中央机关向西转移的准备。中央领导层原打算在主动撤离后将瓦窑堡交东北军驻防,好让其能以此为战绩,在蒋介石面前有所交代。然而,就在与东北军停战交涉并进行交接准备的时候,被国民党地方部队钻了空子。
    6月21日黄昏,驻扎在横山县石湾一带的国民党军高双成部第八十六师2个营约800人,突然袭击并乘虚攻入了瓦窑堡。杨尚昆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时,驻瓦窑堡的红军大部分已撤走,只有红军大学还留下几百人”,“我和林彪、罗瑞卿几个人在城墙上看着这群同土匪没有区别的国民党地方部队冲进来,非常着急。这时毛主席正在睡觉,周恩来同志身边也没有兵。幸好还埋伏着一个连,就靠他们抵挡了一下”。⑧由于事发突然,中共中央领导人和机关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匆忙中撤离瓦窑堡,迅速西进,向保安聚集。
    7月3日,博古、王稼祥等率领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等机关以及红军大学移驻保安,张浩、吴亮平、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赖大超、周兴、张心余等随行。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分别于8日、11日和25日抵达保安。凯丰、林彪、叶剑英、刘伯承、罗荣桓、伍修权、王观澜、罗瑞卿、陆定一、李克农、李维汉、王首道、冯文彬、张云逸以及共产国际顾问李德也在7月底以前陆续到达。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47—548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169页。
    ⑤东征结束以后,中央赋予红军和苏区的三项战略任务是:向西进攻,以造成广大的陕甘宁根据地,向北打通苏联和蒙古的联系,向南打通与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的联系;南面争取东北军和其他国民党军队走向抗日。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07—208页。
    ⑦1936年7月9日《红色中华》。
    ⑧《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166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