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
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华中的战略地位,指出:“华中是我党发展武装力量的主要地域,并在战略上华中亦为联系华北、华南之枢纽,关系整个抗战前途甚大。”①认为“华中为我最重要的生命线”。于是“发展华中”不仅是新四军的战斗任务,而且成为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共同的战略任务。为此,中共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派周恩来视察皖南,批准叶挺过江整理江北部队,派刘少奇重新进入华中,派黄克诚率八路军主力一部南下华中,令新四军江南部队主力北渡,并陆续从延安、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华中等。
为了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原局,领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广大地区的工作。1939年1月28日,刘少奇从延安到达河南确山竹沟镇,正式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机关,刘少奇任书记,郭述申、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等为委员。为适应战争发展的新形势,中原局决定撤销原湖北、河南省委,成立豫鄂边、豫鄂皖、鄂中、鄂西北、豫西等区党委;规定沦陷区党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恢复和发展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规定未沦陷地区党的任务是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积蓄力量,支援敌后抗战。刘少奇特别强调建立和扩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重要性;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反共顽固派。中原局的成立,对华中敌后抗战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39年2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视察皖南新四军部,提出新四军发展华中的三条原则:“哪个地方空虚,我们就向哪个地方发展;哪个地方危险,我们就到哪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哪个地方只有日军伪军,友党友军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向哪里发展。”②他还同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今后的活动方针是: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周恩来的皖南之行,对促进新四军迅速贯彻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出师东进,巩固和扩大华中根据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原局指示,新四军各部冲破国民党的限制,进一步向敌后挺进,发展抗日武装,扩大抗日阵地,在华中敌后战场同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进入江南敌后的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贯彻“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方针,在巩固苏南茅山根据地的同时,积极实行北上东进。1939年2月,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欠一个营)在丹阳游击纵队配合下向北挺进扬中,歼灭伪军一个团的大部,控制了扬中和大桥一带沿江地区;同时主动与驻泰州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鲁苏皖边游击军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关系。5月,新四军又以第六团东进,改称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第二路,活跃在无锡、苏州一带。11月,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以陈毅、粟裕为正副指挥的江南指挥部,并派主力一部组成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渡江北上,执行开辟苏北的任务。留下来的部队由谭震林率领坚持苏南的战斗。1939年,留在皖南的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及第三支队,在铜陵、繁昌和泾县地区对日作战200余次,保卫了皖南抗日根据地。
为了加强对江北新四军部队的指导,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于1938年11月率部特务营由皖南到达皖中无为地区,将庐江、无为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队,担负皖中抗战的任务。1939年5月,在皖中庐江东扬池宣布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接着,对新四军第四支队进行改编,在第四支队第八团的基础上扩编成第五支队。整编后的第四、第五支队,按照东进部署,分别开赴津浦路两侧发动群众,开辟了淮南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和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根据地,即皖东抗日根据地。
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370余人,从竹沟出发挺进豫东。10月间在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中不断扩大。到1939年11月,已发展到1.2万余人,改称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另一支在竹沟组建的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于1939年1月挺进鄂中。4月至6月间不断发展壮大,根据中原局的指示,豫南及鄂中的武装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李先念任司令员,陈少敏兼政治委员。11月,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成立,边区各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治理任政治委员。这支部队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创立了以百兆山、大悟山为中心的豫鄂边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了华中敌后战场,有力支持和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对敌作战。1940年11月,为了统一对华中地区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领导,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华中总指挥部,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叶挺抵达苏北前由陈毅代理总指挥)。到1940年底,新四军在两年多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中,展开于南京、上海、武汉、徐州、开封外围,直接威胁敌人的统治中心地区;共对日伪军作战2700次,毙伤俘敌5.5万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在华中建立了皖东、豫皖苏、皖东北、苏北等抗日民主根据地,扩大了苏南、皖中根据地,沟通了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近9万人,地方武装和不脱产的地方武装数十万人。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1),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12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