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皖南事变与中共的应对方针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失败后,便将其反共中心由华北地区转向华中地区,由八路军转向新四军,一方面在华中不断制造军事磨擦,企图用武力消灭新四军;一方面又限制抗日力量的发展,压迫八路军、新四军撤到黄河以北。在通过谈判来削弱或消灭新四军的企图没有得逞后,蒋介石便决定以军事手段来达到目的。
    1940年7月16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中央拟定了《中央提示案》,并于21日送交中共代表周恩来。主要内容是:取消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以“陕北行政公署”,归陕西省政府领导,范围为18个县;八路军准扩3个军6个师5个补充团,新四军准编两个师;要求把活动在江南和整个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集中到黄河以北冀察两省。这个提示案为中共中央所拒绝。
    10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致电(即“皓电”)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等,断然拒绝中共对国民党“中央提示案”提出的调整作战区域及游击部队的办法,限令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的指定地区,并从已有的50万人合并缩编到10万人。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复电(即“佳电”)何应钦、白崇禧,据实驳斥“皓电”的反共诬蔑和无理要求;同时表示,为顾全大局,坚持团结抗战,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将开赴长江以北。
    12月8日,何应钦、白崇禧再电(即“齐电”)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要求迅即将黄河以南八路军、新四军全部调赴黄河以北。12月9日,蒋介石发布命令:限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于12月31日前开到长江以北地区;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941年1月30日前开到黄河以北地区。12月10日,他又秘密下达《剿灭黄河以南匪军作战计划》和《解决江南新四军方案》,并密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该战区对江南匪部,应按照前定计划,妥为部署,并准备如发现江北匪伪竟敢进攻兴化或至期限(本年十二月卅一日止)该军们不遵命北渡,应立即将其解决,勿再宽容。”①随后,第三战区开始部署围剿新四军北移部队的军事准备,一场新的反共高潮有如箭在弦上,不可避免。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离开军部所在地皖南泾县云岭,准备经苏南前往江北。6日,在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在此设伏的由第三战区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率领的国民党军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部队奋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约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在同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月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声称将把叶挺交付“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亦即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于1月18日发出《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指出:皖南事变“是抗战以来国共两党间,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空前的严重事变”,1月17日的反动命令表明国民党“已在准备着与我党破裂,这是‘七七’抗战以来国民党第一次重大政治变化的表现”②。中共中央决定在各抗日根据地内经过刊物、报纸、会议、群众大会,对于国民党亲日派、顽固派同谋歼灭皖南新四军的行动,提出严重抗议,八路军、新四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应充分提高警觉性和作战的充分准备。
    1月20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的名义,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皖南事变的谈话,抗议其武装袭击新四军的行径,并代表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提出十二条解决时局的根本办法:第一,悬崖勒马,停止挑衅;第二,取消一月十七日的反动命令,并宣布自己是完全错了;第三,惩办皖南事变的祸首何应钦、顾祝同、上官云相三人;第四,恢复叶挺自由,继续充当新四军军长;第五,交还皖南新四军全部人枪;第六,抚恤皖南新四军全部伤亡将士;第七,撤退华中的“剿共”军;第八,平毁西北的封锁线;第九,释放全国一切被捕的爱国政治犯;第十,废止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第十一,实行三民主义,服从《总理遗嘱》;第十二,逮捕各亲日派首领,交付国法审判。最后忠告国民党顽固派“亡羊补牢,犹未为晚”。③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也纷纷强烈声讨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也做好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武装进攻的准备。同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随即将全军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继续坚持长江南北的抗日斗争。
    面对如此严酷而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坚决斗争,从政治上、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1月17日,周恩来为皖南事变向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提出质问和抗议,并打电话怒斥何应钦。当重庆《新华日报》关于揭露事变真相的报道和社论被国民党当局扣压后,周恩来立即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登在被扣稿件的位置上,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进行了有力的声讨。周恩来还领导南方局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散发传单等方式,向各界人士公布皖南事变的真相,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面目。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宋庆龄、柳亚子、何香凝、陈友仁、彭泽民等,先后致电国民党中央和蒋介石等,谴责国民党制造皖南事件的行径,要求“慎守总理遗训”,“撤销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发展各种抗日实力,保障各种抗日党派”④。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央发表《时局宣言》,提出:“集中全国意见,共商国是”,“确立民主的领导抗战方针”,“应切实保障抗日人民一切应得的合法的自由”,“正式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存在。重新建立各党派间平等合作的正常关系,并具体的解决党派间的纠纷磨擦”等主张。⑤作为中间派政治代表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也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在重庆正式成立。
    在国际上也普遍谴责蒋介石的反共行径,苏联《真理报》撰文指出:皖南事变“此举将酿成中国内战而削弱中国”⑥。英、美害怕由此引起中国国内大规模内战,不利于他们以中国牵制日本的目的。纽约《先驱论坛报》发表评论称:“当日本正准备向‘南海’推进时,中国为本身及其友邦之利益计,急应牵制多数在华之日军,是故此刻竟发生此种内讧,实为极大不幸。”⑦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来华访问,对蒋介石说:“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助中国。中间之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⑧
    在国内外舆论谴责的压力下,蒋介石深知自己陷入了内外交困,空前孤立的境地,先是命国民党代表张冲与周恩来谈判解决皖南事变。接着又加紧筹备将于3月1日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蒋介石既要中共参政员出席会议,又不肯答应中共提出的十二条,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这次会议。为了打破僵局,中共中央又提出临时解决办法的“新十二条”:(一)立即停止全国向我军事进攻;(二)立即停止全国的政治压迫,承认中共及各党派之合法地位,释放西安、重庆、贵阳及各地之被捕人员;(三)启封各地被封书店,解除扣寄各地抗战书报之禁令;(四)立即停止对《新华日报》之一切压迫;(五)承认陕甘宁边区之合法地位;(六)承认敌后之抗日民主政权;(七)华北、华中及西北防地均维持现状;(八)于十八集团军之外,再成立一个集团军,共应辖有六个军;(九)释放所有皖南被捕干部,拨款抚恤死难家属;(十)发还皖南所有被捕人枪;(十一)成立各党派联合委员会,每党派出席代表一人,国民党代表为主席,中共代表副之;(十二)中共代表加入国民参政会主席团。⑨以此作为出席会议的条件,蒋介石仍不肯接受。但是,中共的坚决态度,迫使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中共的政策。3月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大会的演讲中,虽然继续攻击中共,但不得不宣称:“以后亦决无‘剿共’的军事,这是本人可负责声明而向贵会保证的。”3月14日,蒋介石约周恩来面谈,表示一些具体问题可以提前解决(如释放被扣人员、继续发饷及减轻对《新华日报》压迫等)。经过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终于被击退。此后,国共关系又逐渐走向一定程度的缓和。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失败,也表明中共应对危局的能力更加成熟和有力,正如3月18日中共中央的党内指示中指出的:“这次斗争表现了国民党地位的降低和共产党地位的提高,形成了国共力量对比发生某种变化的关键。”“我党在这次反共高潮开始时采取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的退让政策(去年十一月九日的电报),取得了广大人民的同情,在皖南事变后转入猛烈的反攻(两个十二条,拒绝出席参政会和全国的抗议运动),也为全国人民所赞助。我们这种有理、有利、有节的政策,对于打退这次反共高潮,是完全必要的,且已收得成效。”⑩5月8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中进一步指出:这次反共高潮已经过去了,“继之而来的是在国际国内的新环境中继续抗战的局面”。蒋介石“在反共方面,既要反共,甚至反到皖南事变和一月十七日的命令那种地步,又不愿最后破裂,依然是一打一拉的政策”,“其对我党既然还在一打一拉,则我党的方针便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打对打,以拉对拉,这就是革命的两面政策。只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天没有完全叛变,我们的这个政策总是不会改变的。”(11)
    皖南事变后,为了对付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武装进攻,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主力进驻延安以东和以南的金盆湾、南泥湾、九龙泉和甘泉、富县等地,又命令警备第一旅全部进入关中分区。警备第一旅抵达关中分区后,旅长文年生、政治委员阎红彦即率警备第三团、第八团和部分县的保安大队,首先在彬县以北的义石村、夙王山一带与胡宗南部激战,将其赶回夙王山以南。接着攻打柳林,收复柳林后,转战土桥镇和正宁县,均把来犯者赶回原地。为了对付国民党军何文鼎部对边区北线的进攻,确保三边分区安全,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第三五九旅的七一七团和第四支队、留守兵团的警备第一团、保安司令部的保安第二团和骑兵团组建野战兵团,王震为司令员,贺晋年为副司令员,率部急进前线,迎击南下的何部,挫败了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的武装进攻。
    ①安徽省文物局新四军文史征集组编:《皖南事变资料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61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皖南事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61页。
    ⑤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68—569页。
    ⑥中央档案馆编:《皖南事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68页。
    ⑦中央档案馆编:《皖南事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71页。
    ⑧1941年3月9日延安《新中华报》。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78—279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779页。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1—782页。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