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回到陕北家乡保安,组织民团和武装。根据陕西省委指示,刘志丹于1928年冬到榆林找陕北特委,并任特委军委书记。不久,谢子长也回到陕北任军委委员。从此,他们就组织地方民团,开展游击战争,坚持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并且打入军阀内部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工作,在其中发展党的组织,学习军事,培养干部,伺机举行兵变。
1929年初,刘志丹与保安永宁山党的地下组织负责人曹力如、王子宜共谋策划掌握了永宁山民团,活动在华池南梁一带。后来,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边区农民武装经过一年多的游击活动,到1931年下半年发展到300余人,在陕甘边界的南梁地区组成南梁游击队。
1931年春,中共山西省委组织了晋西游击队,在吕梁山南段开展游击战争,后来在敌人“进剿”下,西渡黄河,进入陕北,发展到300余人,改称陕北游击支队。1931年10月,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陕北游击支队编为第一支队,南梁游击队编为第二支队,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兼第2支队长。这支革命武装的建立,揭开了陕甘边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1932年3月中旬,在延川永坪镇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司令员刘忠善,政委高朗亭。10月,在延川高家圪塔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支队长高朗亭,政委艾龙飞。这是陕北特委单独领导的第一支红军游击队。
1932年11月,河北阜平起义的红24军(1931年7月由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刘天章领导建立的)转战南梁地区,与刘志丹领导的武装汇合。12月24日,在宜君转角镇与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合编为红26军2团,由王世泰任团长,汪锋任团党委书记。这标志着陕甘地区的武装斗争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红26军2团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和渭北革命斗争的经验,以耀县照金为中心,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英勇出击,连歼顽敌,建立和开辟了照金革命根据地。
由于革命势力的发展壮大,1933年3月2日,成立陕甘红军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李妙斋,政委张秀山,并决定成立一、二、三路游击区,以扩大红军的回旋余地,加强游击队之间的互相支持。第一路是陕北游击区,由强世清任总指挥,包括安定、安塞、保安一带,以安定为中心;第二路是陕甘游击区,由杨琪任总指挥,包括南梁、华池、合水一带,以南梁为中心;第三路是关中游击区,由张明武(后王安民、张仲良)任总指挥,包括旬邑、淳化、耀县一带,以照金为中心。这样,以南梁为总中心,各纵横150余里的陕甘新根据地初步形成。
正当革命发展的大好时机,杜衡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强令红26军2团放弃照金革命根据地,向敌人统治力量较强、交通比较方便的关中平原渭华地区进攻,以创建所谓“渭华根据地”。结果造成红26军的南下失败。
1933年11月,陕甘边特委和总指挥部党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重建红26军,成立42师,由王泰吉任师长,高岗任政委,刘志丹任参谋长。辖第3团,骑兵团,人、枪500余。
1934年2月25日,红42师党委召开会议,正式成立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选举习仲勋为主席。
1934年5月28日,决定恢复中共陕甘边特委,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特委书记张秀山(后惠子俊),组织部长张邦英,宣传部长张静源,军委主席刘志丹。
1934年7月8日,在安定杨道峁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谢子长,参谋长贺晋年,政委郭洪涛。红军游击队在谢子长的指挥下,于1934年7月17日攻克安定县城。7月23日,谢子长、郭洪涛等率领陕北游击队南下陕甘边,与红26军会合,谢子长兼任红42师政委,接着谢子长等人率领该师3团及陕北游击队返回陕北根据地,经月余战斗,粉碎了军阀井岳秀对陕北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与此同时,在安定成立了陕北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赤源县革命委员会。随后还建立了红27军84师,杨琪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朱子修任参谋,共千余人。根据地迅速扩大,安定、赤源、清涧、吴堡,佳县、神木等县,相继建立了工农政权。
1935年1月29日,陕北特委在安定县白庙岔召开陕北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北工农民主政府,马明方任主席,霍维德、崔田民任副主席。
1935年2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安定县周家崄召开联席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选举惠子俊为书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崔田夫、高岗等为委员。同时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实现了两块根据地党和红军的统一。同年7月,在刘志丹指挥下,西北红军粉碎了陕甘宁晋四省敌人的第二次“围剿”。歼敌5000余,先后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6座县城。从此,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庆环,东临黄河约20多县的广大地区的根据地,拥有正规红军两个师、9个团5000余人,游击队4000余人。
注释:
①见《中共陕西省委通讯》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