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历届议长、副议长简介

王澄


    高  岗(1905—1954)
    陕西横山人。原名崇德。曾在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起在国民党西北地方部队中从事兵运工作。1933年被派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42师政治委员。1935年2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同年9月任红军15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书记和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1939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一次参议会,被选为议长。1943年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代理政治委员。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参加领导了东北地区的解放战争。1949年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等职。1953年与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的活动,阴谋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1954年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被揭露和批判。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其党籍。
    习仲勋(1913—    )
    陕西富平淡村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转为中共党员。1932年3月领导两当兵变时任中共队委书记。1933年3月后,任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中共陕甘边特委军委书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2月后,任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苏维埃政府主席,并代理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军委书记。1936年1月被派到关中地区,任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后调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游击队政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专员公署专员、军分区和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1942年7月调延安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党校校长,1943年2月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米警备区和独立第一旅政委。1945年当选为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同年7月任陕甘宁边区集团军政委。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后兼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委员。1947年2月任陕甘宁野战集团军政治委员。同年3月任西北野战兵团(后改为西北野战军)副政治委员。1947年7月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委。1949年2月8日由边区参议会常驻委员会推定为代理议长。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兼西北军区政委。
    建国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代主席,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1978年起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广东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曾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张邦英(1909—    )
    陕西耀县人。生于1909年。1927年在西安民立中学读书时参加青年团与共产党,任特支书记。1929年至1930年在耀县第一高级小学教书,开展党的活动,1930年至1932年在杨虎城部队做兵运工作,任营委书记。1932年秋至1933年6月任中共耀县县委书记。1933年6月至年底,任工农红军耀县第3支队党代表兼指导员。1934年1月至6月,任红26军3团2连政治指导员。1934年7月至1935年6月任中共陕甘边南部地区党委书记、游击队总政委。1935年7月至1936年3月,任陕甘边南区(后改为关中特委)工农革委会主席、苏维埃副主席。1936年4月至1936年6月,任关中红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12月至1937年夏,任中共陕甘省委组织部长。1937年6月至1940年秋,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组织部长。在1939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参议会上,被选为边区参议会副议长。1940年9月至1942年11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中共西北局组织部副部长。1942年11月至1943年7月,任中共延属地委书记兼359旅政委。1945年9月至1947年4月,任中央晋绥分局副书记。1947年5月至1948年6月,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及代司令员。1948年7月至11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1948年12月至1949年10月,任中共陕南区党委第一书记兼19军第一政委、行署主任。1949年10月至1951年1月,任陕西省政府副主席、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1951年2月至1954年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三书记,军区政治部主任。1954年12月至1955年9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地区工作部副部长。1955年10月至1956年12月任中共中央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957年1月至1960年10月任中央交通部副部长。1960年11月至1967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候补书记。1977年至1978年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1978年4月任中央民政部副部长。曾出席中共七大、八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届常务委员。
    安文钦(1874—?)
    陕西绥德人。名兴运,号文钦,字景运。清末秀才。曾于1914年和1920年两次赴日本进行实业考察。同李子洲全力支持白友珊办学,使之成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绥德划为警备区,由八路军进驻,政权却由国民党掌握,安文钦便与我党合作。1940年任绥德警备区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1年任绥德县参议会议长。同年11月被选为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副议长。
    解放后,任第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当选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
    谢觉哉(1884—1971)
    湖南宁乡人。笔名觉哉,原名维鋆,字焕南。清末科举秀才。1921年1月加入新民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大革命国共合作时,曾任湖南省党部常委、工人部长、湖南党校秘书长、特别法庭委员等职。1928年调中央机关工作,负责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和《上海报》。1931年秋,到湘鄂西苏区,初任省委政治秘书长,后主编《工农日报》,兼任文化部副部长,后又到党校任教务长。1933年调到中央苏区,初任毛泽东秘书,后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长、秘书长、司法部长、代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审计委员会主席。“七七”事变后,任中共中央驻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代表。1939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41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兼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党团副书记,中共西北局副书记。1941年11月被选为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副议长。1946年任法律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长并兼政法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6年在党的第8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71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
    

陕甘宁边区概述/中共盐池县党史办公室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