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甘宁边区政府历届主席、副主席简介
林伯渠(1886—1960)
名祖涵,号伯渠,又名邃园。1886年3月20日(清光绪12年2月15日)生于湖南省安福县(今临澧)城北的凉水井。1904年被常德师范学校选送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同年,11月回国。1906年初,被东京同盟会总部派往湖南长沙办理振楚学堂,兼管《民报》的秘密发行工作。1907年9月至1911年8月在东北策划边疆革命。1911年8月到上海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并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任汉口军司令部参议兼督署秘书,组织反袁世凯。后又到日本中央大学学习。同年参加中华革命党。1915年作军队工作。1918年任湖南省财政厅长。1919年任大元帅参议等职。1921年1月,在上海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任国民党中央总务部部长。1924年参加中国国民党,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委兼国民党中央党部农民部长。1925年5月回到广州,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并在该军中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担任党团书记,在广东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后,任监察院委员。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政委员会主席。1928年秋至1932年下半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即原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2年下半年从海参威乘船回到上海。1933年3月到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瑞金,先后任中央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和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随军长征,任没收委员会主任及总供给部部长。1935年10月,红军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办事处财政部长。1936年冬至1937年春任西北办事处主席。西安事变后,任中共驻陕西党代表。1937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起当选为历届中央委员。从党的七届一中全会起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后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60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张国焘(1897—1979)
江西萍乡人。又名特立、凯音。1920年9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7月参加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央局组织主任,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1922年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5月在北京被捕叛变,对党长期隐满。在中共党的第二、四、五、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选为中央委员。在党的“八七”会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党的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后在莫斯科学习,1930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1年回国,在中共鄂豫皖区第四方面军工作,任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等职。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一、二方面军长征到达四川懋功与四方面军会合后,任红军总政委。反对中央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定,10月擅自率左路军南下,非法另立中央,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1937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938年4月借“祭黄陵”,只身奔赴西安,后逃至武汉,背叛革命,投靠国民党。1938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其开除党籍。1940年至1945年间,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国民参议会参政员。1948年11月中旬逃往台湾。1949年冬又到香港。1968年12月,移居加拿大多伦多。1977年12月患中风,卧床不起,1979年12月3日在加拿大多伦多逝世。
高自立(1900—1950)
原名志亭,排行“节源”。别号高省烦,化名李友生(从苏区到上海)、周和生(在苏联)。1900生于江西省萍乡县北路太原台。1926年10月由周和荣、王春华、张育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秋收暴动。1927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连、支队、师、军党委书记。曾在苏联学习三年。历任党支部干事、小组长、九连党代表、支队党代表、师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军长兼政委。还任过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土地部长、陕甘宁边区民政厅长、建设厅长,193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950年1月9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50岁。
李鼎铭(1881—1947)
原名丰功,字鼎铭。1881年9月28日生于陕西省米脂县桃花峁村。1910年在绥德中学教书。1923年任榆林道尹公署科长顾问。1934年至1935年任米脂县东区“肃反委员会主任”。1936年任米脂财务委员会主席。1941年被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和边区第二届参议员。1941年11月在边区二届参议会上,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1947年12月11日因患脑出血在绥德义合镇逝世。
刘景范(1910— )
陕西省志丹县西区楼子沟人。1910年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组织游击队,先后当兵、任班长、中队长、大队长。1934年任保安游击队支队长,后扩大为红26军,任42师第2团团长。1935年3月任陕甘边区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11月任中共三边特委军事部长。三边特委遭敌破坏后,任赤安中心县委军事部长。1936年12月任陕甘省政府主席兼军事部长。1937年4月任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1937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长。1940年任边区政府民政厅长。1941年11月选为边区参议会副秘书长,曾任边区政府抗战动员委员会主任。出席过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1946年4月边区三届参议会上被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兼审计处处长。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离开陕甘宁边区政府赴前线,兼任前线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及西北野战军前线党委常委。1948年12月代理边区政府主席。
建国后,1949年12月任政务院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1956年7月任中央地质部副部长。曾出席党的“八大”会议。1978年任中央民政部副部长。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杨明轩(1891—1967)
又名杨荃骏。1891年6月13日生于陕西户县黄堆堡村。1911年辛亥革命时参加反清学生运动。1913年经西安三泰公学选送公费留学日本。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数理部。1923年在上海大学任教,并兼附中部主任。1924年受李子洲邀请,回陕任绥德师范教务主任。1925年加入国民党参与创建国民党陕西省临时党部,并被选为执行委员。1926年12月在绥德师范,经李子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上半年任国民军驻陕总司令部教育厅长。1920年去上海任教,直到1936年7月从上海回西安,组织“西北各界救国会”,被推选为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主席。1937年受到国民党政府迫害,杨明轩出国到英国、法国和苏联等国考察教育。1937年回国后,在西安从事抗日民主运动,并且作了《从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说到我们对日抗战》的报告,受到与会群众的热烈欢迎。1942年与并组织中国民主同盟西北地区组织,成立民盟西北总支部,任总支部组织部长。1946年8月到延安,1948年2月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949年在延安成立民盟西北临时工作委员会,被选为主任委员。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兼任《光明日报》社社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8年12月,当选为中国民盟常务委员、中央副主席。1963年任民盟中央主席。1967年8月2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