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六、发展演变

张莘


    边区抗敌后援会,在抗日战争的不同时期,起了不同的作用,其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抗战初期,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全国各地各界都纷纷成立各种抗日的群众团体;在此形势下,为了便于和全国各抗日团体互相呼应,互相支持,广泛发动人民投入抗日斗争,初成立的边区抗敌后援会显得非常活跃,在对外联络及做好边区抗战动员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由于国民党坚持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害怕人民群众的觉醒和革命力量的壮大,对共产党不断制造磨擦,并千方百计压制群众运动。1938年2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接连解散了西安文化界协会,西安民族解放先锋队分队等13个救亡团体。是年8月20日,正当日寇进攻武汉的紧急关头,武汉卫戍总部竟悍然解散了青年救国团、民族解放先锋队和蚁社三个抗日团体。国民党还在各省、市、县成立官办的“抗敌后援总会”企图将群众运动纳入其“一党专政”的控制之下。国民党于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随后发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等秘密文件。从1939年5月起,国民党就调兵遣将,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蒋介石并令胡宗南向边区发动进攻。国内的形势,不利于边区抗敌后援会与外界的联系。此后,边区抗敌后援会一般号召及动员逐渐减少,而加强了对边区群众实际组织工作,注重发挥所属各群众团体的作用。1940年1日14日,边区党委决定乡一级建立工、青、妇组织,各以3——5人组成,抗后会只保存名义。然而抗敌后援会在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方面,仍然有它独特的作用。例如1940年初,边区的富县尚未成立县级政权机关,大部分的区为统战区,并存在着国民党政府委派的县长。我们通过抗敌后援会的名义,进行大量的群众工作及统战工作。后因该县县长专事制造磨擦,纵兵为匪,贪污枉法,民怨沸腾,抗敌后援会团结各阶层人士,选派代表调查其罪恶事实,揭发斗争,在成立我方县政府之前,起了过渡政权的作用。当日寇加紧对边区进攻时,边区党委组织部于1940年3月29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分区、各县务须将各级抗敌后援会成立起来,以便团结广大群众英勇抗战,把边区建成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先进地区。
    1942年,当边区普遍开展整风运动及实行精兵简政时,中共西北中央局本着精简精神,提议边区总工会、边区青救会、边区妇联会三团体合并,组成一个办事机构,在联合会中设部或委员会,分管工、青、妇工作。由于整风运动的深入,中央政治局于1942年9月1日通过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要求正确解决党政军民各系统之间关系,加强一元化领导,对如何开展群众团体的工作作了原则规定。接着,边区召开了各分委、县委及群众团体组织部长联席会议。会议专门研究了整顿群众团体问题,本着整顿三风、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抗日民主政权下群众团体的性质和任务、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决定区级以上工、青、妇团体,应将工作领导机构统一起来;在乡村,各种群众团体仍可保存独立的组织形式。还指出群众工作的方针是克服组织上的形式主义,给群众团体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此后,各级群众团体纷纷合并,名称或叫抗敌后援会,或叫抗敌救国联合会,本着精简原则,将原来各团体都设脱产主任改为只设抗救会主任,由抗救会各部工作人员兼管工、青、妇工作。从1943年以后,边区抗敌后援会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抗敌救国联合会。这时的边区抗敌救国联合会和抗战初期的抗敌后援会不同之处,是成了工、青、妇三个团体的联合办事机构。从实际来看,工、青、妇群众团体,仍旧存在。1943年4月,边区群众团体进行登记时,对工、青、妇三个群众团体,边区政府都给予了独立登记。
    边区抗敌后援会在抗日战争的各个阶段,协助党和政府组织群众,支援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陕甘宁边区概述/中共盐池县党史办公室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