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群众教育

房成祥 黄兆安


    陕甘宁边区所辖之域,自古以来几乎是文化荒漠,群众中90%以上是文盲。有些地区,如华池县、曲子县识字的人只占0.5%。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兴办了一些文化教育事业。如延安县,1935年冬曾创办小学5所,招收学生70多人;1936年又增加了25所,招收学生500多人。当时,由于陕甘苏区处于游击战争的环境,文教事业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1937年,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属的范围内,只有小学120所,学生2000多人。至于社会教育,基本没有开展。边区政府成立以后,以极大的注意力狠抓了群众教育。1939年1月,边区召开第一届参议会,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普及教育问题,他指出:“为要普及边区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教育民族新后代,提高边区人民文化政治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工作是当前迫切的任务。”12月,中共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边区教育提高边区文化的决议》后,边区政府又颁布了许多决定和指示,规定了群众教育的方针、方法、对象等,并统一编印了教材,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充实了教师队伍,改善了教师生活与待遇,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在行政领导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了一套领导机构。边区政府设教育厅,分区专署及县政府均设教育科,区政府设教育助理员,乡政府设文化主任。各级领导机关通过定期的会议、报告、指示、巡视、检查等制度,加强对普及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为了加强对各类学校的领导,规定分区专署直接领导中等学校,县(市)政府直接领导所辖区域内的完小,乡政府领导普通初级小学。在经费上,边区政府每年抽出边区总经费的1/7用于教育事业,普遍实行免费教育。
    (一)中学教育
    边区的中学是1937年后陆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38年9月8日在延安成立了延安中学(因日本侵略者轰炸延安,11月迁至安塞吊儿沟。1939年9月6日与鲁迅师范学校合并,改称边区师范)。延安中学初创时期属短期训练班性质,学制3至6个月。教育内容,起初偏重于政治,后政治文化并重,但内容多仿效陕公与抗大。1940年9月成立陇东中学,并接收了米脂中学(其前身是1926年成立的三民二中,1939年改为省立米脂中学),接着又成立了三边公学。从1940年起,中学教育强调正规化。1942年边区政府教育厅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暂行中学规章草案》,规定初中学制三年,高中二年。初中课程有:国文、外国语、数学、常识及军事训练等。高中课程有:社会科学概论、国文、外国语、中外历史、中外地理、数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哲学及军事训练等。为了适应边区建设的实际需要,还设置了一些职业课目,作为选修或必修课。
    中学教育体现了处于战争环境、且经济文化落后,但政治上较先进的陕甘宁边区的特点。在教学法上,坚持课堂教学,注重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学生除在课堂上学习外,还利用课外活动和假期从事社会活动。如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作团或秧歌队进行宣传,或直接参与反奸、拥军、征粮、查哨、慰劳军队、优待抗属、检查春耕等活动;或帮助政府作记录、写报告、填表册;或帮助乡村干部宣传政策法令,进行社会教育或组织群众生产开展卫生运动等。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这样,既使学生对政府的政策法令与群众的社会生活有了具体了解,又使学校教育达到了直接为边区建设服务的目的。
    边区中学还坚持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通过生产劳动,解决学校的部分经费开支,减少政府支出,减轻人民负担,同时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掌握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边区中学普遍参加了以种粮、纺毛线、打盐、烧炭、建房舍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运动。学校规定每个学生每年必须有20天至1个月的时间参加生产劳动。陇东中学全校学生除年幼体弱者外,都参加了生产劳动。1941年开荒85亩,农业、园艺、纺织、合作社、运输业各项总收入1.2396万元。
    边区中学还开展各种课外辅助教育,如讨论会、研究会、讲演会和时事报告会。讨论会以班为单位,每周3至4次,内容有政治、军事、社会科学、时事等。研究会由各种小组组成,如文艺小组,社会科学小组、美术小组和时事研究会等。讲演会每周1次,主要是进行专题讲演。报告会每周1次,或两周1次,由学校作时事报告。
    1941年12月,边区政府发布《陕甘宁边区中等学校教职员暂行待遇条例》,规定边区中学教职员待遇为薪金制和津贴制两种。米脂中学实行薪金制,其他各中学都实行津贴制。
    边区各中学的毕业生大都被分到各个岗位从事革命工作。如1942年陇东中学共毕业52人,其中有48人参加了革命工作(1人病故,3人归家)。
    (二)小学教育
    边区政府根据边区人力、物力、财力困难的实际和人民群众对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迫切要求,实行了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大力增设公办小学的同时,奖励群众自办小学,鼓励人民群众不拘形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设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政府则予以具体指导和帮助。在这个办学方针指导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如变工队发起办学,合作社倡议办学,由识字组、冬学发展为学校;以乡村干部、地方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和积极分子为核心,团结群众办学;学生家长自动联合办学等。于是小学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37年春,只有小学320所,学生1600人;1939年春小学达到890所,这年暑假取消了一些质量差的学校,秋后减少到883所。1941年春,边区小学数量急增至1341所,小学学生达4.3846万人。1941年,三边和陇东区遭受灾荒,在关中分区国民党搞军事磨擦,使学校教育受到了一定影响,学校数量减少到1198所。这时,一部分学校出现了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数量少,设备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情况。1941年秋,边区教育部门提出了“重质不重量”的口号,合并了一部分学校,到1942年春,学校减少到847所,但学生总数仍有所增加。
    1938年8月15日,边区政府发布了《陕甘宁边区建立模范小学暂行条例》,指出,模范小学必须参加各种宣传、优待抗属、放哨、锄奸等社会活动。1941年2月1日,又发布了修定后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其中第24条规定:小学学生应于课外参加破除迷信、讲究卫生等项宣传和社会教育及生产劳动,以补助其课内学习,并谋得儿童身心之正常发展。边区小学教育,经过不断摸索,逐步创造了与生产、社会、家庭生活、对敌斗争相结合的教学法。学校把生产列入教学计划之内,边学习、边生产。通过生产,解决了学校的部分经费,也使学生学到了生产知识。边区各小学还利用假期、星期天、课外活动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如进行抗战宣传,帮助自卫军放哨、送信、探消息、查路条、捉汉奸,参加春耕秋收、优待抗属、动员新兵、读报、扫盲等。学生们还自动组织起来,进行有益于边区建设的社会活动。延安县小学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半年内抓大烟灯200盏,查获逃兵45人,种地40多垧;延川县王家埝初小在1938年10月和11月两个月内抓大烟灯100盏;赤水土桥镇小学,逢集就派学生在交通要道查路条,查出大烟犯60多个。边区小学还提倡学生参加家庭劳动,养成劳动习惯。为使学生经常了解革命斗争的形势,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边区小学还设立了与民族斗争结合的时事教育课。
    边区小学从根本上废除了打骂和体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对学生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学生代表可以参加学校的会议,并可向学校提建议和批评。学校的各种决策与规章制度必须有学生代表参加会议制定。在各小学中,普遍建有学生会组织,学生会经常领导召开生活检讨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总结自己管理自己的经验教训。
    抗战初期,边区的中小学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显著地改变了边区教育落后的状态。但由于边区物质经济条件差,师资缺乏,边区教育领导部门兴办教育的经验又不足,所以在办学方法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还存在许多缺点,主要是有的学校教学质量不高,有的地方采取了脱离群众的强迫学龄青少年与儿童上学的办法,有的教学内容结合边区建设与群众切身需要不够。
    (三)社会教育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激发救国热情,灌输抗战建国和边区建设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937年9月,边区政府提出开展识字运动,并开办了冬学,建立了以小学为中心的半日校和夜校,进行不脱离生产的扫盲教育。至1941年,社会教育在边区广泛地发展起来,主要形式有:民众教育馆(既是一种教育形式,又是一种组织领导社会教育、宣传和服务于民众文化生活的教育机关。设立于各地区教育中心所在地),俱乐部(用各种不同的娱乐方式,将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宣传教育。它既是边区政治、军事、文化、娱乐活动的组织机关,又是宣传、鼓动、讨论、布置工作的场所),读报组(利用群众的空闲时间,将群众组织起来读报,宣传时政、灌输生产和抗战等方面的知识),识字组(将社会中的文盲或半文盲组织起来,3至5人一组,或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扫盲工作),夜校(把白天生产忙不能学习的人组织起来,进行夜间教学),半日校(以工作或生产较忙不能进全日制学校的学龄儿童或青少年为对象。一般附设在小学里,采用单级复式教学,学期1年),午校(以妇女为主要对象,利用午间的休息时间进行教学),冬学(利用冬闲时间进行教学,学期一冬或两冬),巡回教育与轮学(即无固定校址的巡回学校,对几个村或单位的学生,特别是对偏僻地区的学龄儿童与成年人,分班组选择适当地点与时间由教员去轮流教学),文化棚(利用群众赶庙会等集会机会,设宣传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和生产、生活、抗战等方面的知识)等。另外还创造了读书会、民革室、自乐班等教育形式。
    边区人民群众性的社会教育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1937年,边区创办冬学382所,有学员1.0337万人。1939年,有识字组3852个,组员2.4107万人;夜校535所,学生8086人;半日校202所,学生3323人;冬学643所,学生1.7750万人。1941年,有识字组1973个,组员1.2259万人;夜校505所,学生7907人;半日校393所,学生5990人;冬学659所,学生2.0915万人;民教馆25处;剧团10个;读报组3371个(平均每450个人有一个读报组);秧歌队949个(平均每1500人有一个秧歌队);自乐班114个;皮影戏62班;旧戏25班;板报668块;出版各种报纸,杂志六七十种(平均每70人有一份报)。社会教育把整个边区变成了一个大课堂、大学校,广大群众依据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掀起了以识字、学科技为中心的学习热潮。
    边区的社会教育采取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条件允许怎样学就怎样学的教学原则。
    在教育内容方面,紧密联系抗战和边区建设的实际,以适应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需要。主要课程有文化、政治、自然、社会与军事等常识。文化课以识字为主;政治课以时事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主;自然课以自然常识、农业生产知识和医药卫生及一般生活常识为主,社会常识课以社会发展简史为主;军事课以游击战争的基本常识和一般的防卫技术(如防空、防毒等)及战时工作技术(如构筑工事、救护、慰劳、侦察等)为主。为了使教育更加切合实际,还依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或群众的最迫切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如镇原刘家城村有妇女54个,其中43人有病,在194次生育中,有106个幼儿死亡,群众很苦恼。教员李珠便在冬学教学中讲授妇幼卫生常识,辅之以识字教育,大大提高了妇女上冬学的积极性。有的则从群众的爱好兴趣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关中中心区老庄子上冬学的寇金魁编了个“毛主席爱老百姓”的歌,受到了区上的奖励。在他的影响下,群众兴起了编歌高潮。教员便以他们的歌词为教材,教他们识字。有的联系群众的职业活动确定教学内容。如华池县温台冬学驮盐组编了一首《驮盐歌》,“吆上毛驴走三边,去驮盐,驮回盐来赚了钱,全家老少有吃穿”。该冬学便以这首《驮盐歌》为教材,让驮盐组的学员在驮盐路上边走边唱边识字。还有的依据被教育对象的年龄等特点确定教材内容。如盐池石家炕冬学对8岁儿童选择他们最有兴趣、最熟悉的东西编为生字,进行扫盲教育;对16岁左右的放羊娃,从他们经常接触的山、河、牛羊教起;对成年农民,从他们最关心的庄稼、牲畜教起。
    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对于居住集中的村庄和单位,实行集中教学,如靖边县牛家沟冬学,就是由牛家沟、张家沟、扭子园3个村共同成立的。对于居住分散的村庄,则实行分散教学。如定边县梁圈冬学,将全村分成3处,每处选一较大热炕,作为集中教学地点。家庭冬学则根据家庭成员的忙闲情况安排教学,使教学与家庭生产劳动相结合,家庭即学校,父兄即教员。同时又从家庭扩展到邻居乡亲,如延安市张泰家庭冬学,开始先教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后来又扩大到邻居,不久就由3人发展到9人。有的以职业分类确定教学方法。如子洲周家圪*(左土右劳)冬学,就是按学生的职业编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法,运输组,领字条,在路途中学习:熬硝组,忙时早晚学习,闲时全天学习;推粉组,午前推粉,下午漏粉,中午、晚上学习;卖饭组,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学习3天,工作两天;杂务组,没有工作任务时,全天教学;拦羊娃娃组,清早领字,揽羊时间学习,夜间检查温习;拾粪组,平时全天学习,逢集日放假拾粪。延安市洋芋渠冬学,则采取男子进夜校,女子进半日校和识字组以及送字上门等办法,将全村90%以上的文盲都组织到社会教育中来。米脂高家湾冬学,则是娃娃全日上课;变工组晚上学习;拦羊娃早饭前后学习,妇女午前学习;出外揽生意的毡匠领字条由他们之中识字的人教。延安市桥镇乡冬学,天暖时集合起来上课,天冷时,按地区划分为5个小组,选择适当的学生家庭作为固定教学点;天冷后,则由教员上门个别教学。庆阳县赤城区扭子湾冬学,则根据群众忙闲情况安排教学。农历10月13日至11月初5启发识字兴趣;从11月初8至16,把字送到场里教;从11月17至腊月初8,分早晚两班集中教学;场活完毕后,则分午班和晚班教学。
    由于边区经济困难,因此,在兴办社会教育方面采取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发挥群众的力量,民办公助的办学原则。在经费上,群众能全部解决的由群众解决,群众不能全部解决的剩余部分由政府拨给。如赤水东风岭寺就是靠群众开药铺,积累资金,兴办学校、识字班和自乐班的。在师资方面,采取边区政府培训和选派、群众兼任两种办法。兼职有多种形式,或由小学教员兼任,或动员当地知识分子兼任,或聘用附近机关、部队的同志担任,或采用“小先生制”——由小学生担任识字组的教师,或开展民教民的办法(夫教妻、子教父母,兄教弟,互教互学),特别是“小先生制”,在边区扫盲中起了重要作用。如绥德市的小学生,在一个月里动员了700多妇女、儿童进入识字组。在办学工作方面,以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劳动英雄、知名人士和变工队长、自卫军干部和热心教育的人士及驻军、学校等为骨干,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己办、自己管、自己教、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克服了社会教育中的许多困难。没有校舍,群众就将冬学、半日校、午校、夜校设在小学内或条件较好的住户家里;没有黑板,用石板代替;没有粉笔,用粘土、木炭代替;没有纸,用沙盘代替;没有课本,自己抄。甚至把地当纸,指头当笔,在地上练习写字。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从抗战和边区建设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照顾群众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把教育、生产、抗战纳入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中,一齐推进。这样,就使社会教育适应了边区分散的农村特点和个体经营的生产方式,适应了边区人民群众传统的生活习惯,调动了广大群众办学和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使社会教育直接为边区建设服务,为抗战服务,另一方面又为社会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园地,推动了社会教育的深入发展。这一时期社会教育的缺点是在强调社会教育广泛性的同时,忽略了扎实性,出现过一些形式主义。有些夜校、识字组等几乎是徒有形式,实际效果不大。

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房成祥 黄兆安主编.—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