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心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一)坚决要求国民党彻底实现《双十协定》、《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
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虽然把打内战作为既定方针,但是,国民党军从远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要调到内战前线还需要时间;同时,中共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国际民主舆论也不赞成中国内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取准备内战的时间,蒋介石便使用政治欺骗的手法,装出和平姿态,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为了争取和平,也为了揭露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政治欺骗,以事实教育和团结全国人民,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43天的谈判斗争包括谈判之外军事斗争的配合,迫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同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若干主张,并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被迫表示同意“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允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但是,国民党拒不承认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人民政权。不过,《双十协定》的签订,中共在政治上还是获得了很大的主动。
陕甘宁边区的军民非常关心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边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干部、学校教师和人民群众数千人在延安机场欢送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中共代表团乘坐的专机在重庆九龙坡机场降落,国民党要员、各界人士、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人员、各国驻重庆的新闻记者等都到机场迎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到达重庆的消息,震动了全国,人们奔走相告,把争取和平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身上。整个山城都沉浸在欢乐之中。外国新闻记者也纷纷向世界各地发出专电,盛赞毛泽东的伟大气魄和惊人胆略,盛赞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民主、团结的诚意。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延安的人民日夜想着重庆,盼望和平;同时,他们又十分担心毛泽东的安全。周恩来在同国民党谈判的同时,还精心地照料毛泽东的安全和健康。在中共的努力下,在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的关怀下,毛泽东于1945年10月11日,胜利地返抵延安,受到延安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各地人士纷纷函电慰问。
延安各界人士热烈拥护国共两党会谈纪要的签订,认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给人民立了大功。纪要规定不打内战,如果真的办到了,老百姓就有太平日子过。过去国共团结,打垮了日本法西斯,今后继续团结下去,就能建立一个强盛的中国。人们也认识到今后斗争的艰巨性。国共会谈的结果虽然已经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总方针,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要由纸上的协定变为现实的东西,中间还横着许多严重的障碍。会谈公报发表后,国民党军队仍继续对解放区实行进攻。解放区军民流血牺牲从日寇手中光复的城市,却被国民党军队夺去许多,协定没有一条成为事实。关中分区人民感到,《双十协定》公布后,边区仍受着严重的内战威胁,关中分区被国民党军包围封锁之势不但毫无改变,国民党反动派还不断修筑碉堡,准备对边区随时实行突然袭击,并不断派遣特务,进行破坏活动。10月17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指出:“已经达成的协议,还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我们的任务就是坚持这个协定,要国民党兑现,继续争取和平”。10月20日,中共中央又向党内下达了《关于和平建设过渡阶段的形势和任务的指示》,强调“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这是我党既定方针”。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及和平阴谋也是清楚的,并对此作了充分的准备。
由于美蒋反动派感到发动全面内战的时机还不成熟,因而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同意召开《双十协定》中规定的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中央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有董必武、王若飞、叶剑英、吴玉章、陆定一、邓颖超等参加的中共代表团,出席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代表团认为停止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是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以前,必须实行无条件的停战。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同中共代表签订《停战协定》,双方同时下达停战命令。1月10日,与停战令下达的同时,政治协商会议于重庆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和斗争,通过了关于政府组织、和平建国纲领、国民大会、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等五项协议。这些协议虽然不同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纲领,但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延安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停战协定》的公布和执行;并召开大会,欢庆政治协商会议的胜利闭幕、认为这个胜利是中共和全国人民及一切民主力量奋斗的结果。多年来,我国无数志士仁人与革命先烈,为了和平民主自由,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与牺牲,才取得这个胜利。边区军民决心与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为巩固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革,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为了全国民主化的迅速实现,陕甘宁边区军民进一步要求国民党政府首先做到:立即撤销对边区的封锁,平毁边区周围的碉堡壕沟,真正恢复交通,便利商旅;立即解散一切特务组织,撤销边区周围所有的特务据点和秘密监狱;立即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和全国一切爱国政治犯,真正保证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宗教信仰等自由。
(二)边区人民公祭“四八”烈士
1946年4月8日,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共代表王若飞,出席政协宪草审议委员会的中共代表秦邦宪等,由重庆乘飞机返回延安。同机返回的还有新四军军长叶挺,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出席世界职工代表大会的中国解放区代表邓发,贵州老教育家黄齐生,18集团军中校参谋李少华、副官赵登俊、魏万吉及叶挺夫人李秀文、女儿叶扬眉、儿子阿九、女工高琼,黄齐生的孙子、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员黄晓庄。飞机在飞行途中因气候恶劣迷失航线、下午2时左右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称为“四八”烈士。同机遇难的还有美军驾驶员兰奇上尉和乘务员瓦伊斯上士、迈欧上士、马尔丁上士。
1946年4月10日,中共中央以极大的悲痛发布了王若飞等遇难的讣告,唁电各死难者家属,并组成了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林伯渠、徐特立、贺龙、张云逸、蔡畅、习仲勋、李鼎铭等26人参加的治丧委员会。
王若飞、秦邦宪等是为坚持政治协商会议协定特别是宪草原则协定、坚持停战协定、坚持整军协定而死的!他们是中国和平民主事业的殉难者,他们为中国人民争和平民主而死,是重于泰山的。
在烈士遇难地区的中共晋绥分局,首先得知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等遇难的消息后,立即通知晋绥边区全党全军下半旗三日,停止娱乐一周,全体干部臂纱志哀,并组成治丧护柩委员会,在临县城内公祭三日。当烈士灵柩从黑茶山下的庄上村运往岚县机场时,在长达150余里的路上,上千的群众争相为殉难烈士抬柩,充分表现了广大人民对为和平民主事业捐躯的先烈们的无限爱戴。
1946年4月18日下午1时,“四八”烈士遗体由晋绥边区专员谭政文等护送乘专机运达延安。朱德、刘少奇、任弼时、林伯渠等中央负责人,亲率各解放区及延安各界代表与群众万余人赴机场接灵,延安市及延安县周围数十里地区的群众亦赶来参加。整个机场为肃穆和悲壮的空气所笼罩,各机关代表组成的抬灵队在哀乐声中将烈士遗体抬赴灵堂。朱德、刘少奇亲视入殓。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全体议员特推派安文钦、谢觉哉两位副议长偕同房文礼、刘文卿、吴满有、赵占魁等9位参议员代表全体参议员唁慰中共中央。边区参议会致中共中央的唁函称:惊悉王、秦、邓、叶等遇难,“本会全体同人莫不同声哀悼!他们为了和平民主奔走呼号,他们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的解放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功绩是十分伟大的。现在中国反动派掀起反苏反共逆流,发动大规模内战的严重危机之下,正需要他们领导广大人民继续奋斗,转危为安,孰料竟遭此凄惨的牺牲,实是中国广大人民莫可补偿的损失。本会已通知全边区下半旗三日,停止娱乐一月,以志哀思。并将领导全边区军民,继续他们的遗志为和平民主而奋斗。”并向遇难者家属致以亲切的慰问。
延安地区各单位广大干部召开会议,悼念“四八”烈士。会上朱德讲话时说:“王、秦、叶、邓4位同志是从革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人民领袖,他们为推翻封建、建立民主中国,经历了无数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死了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的人,他们是从这些死的人中产生出来的群众信仰的领袖,但如今在为人民的利益奔走中遇难了!黄齐生先生为中国民主事业奋斗了几十年,这次也不幸罹难了!他们的牺牲是中国革命一大损失。”至此,朱德总司令忍不住流下泪。接着他激昂地说:“反动派要人民给他们做奴隶,人民一定要解放。无数先烈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使1万万以上人民得到解放,实行了民主。我们现在不是孤单的,更不是赤手空拳的,解放区人民是一个也不屈不服的,全国人民也都要解放,民主一定要实行,我们一定能胜利。”刘少奇在讲话中指出:“这些伟大的人民领袖,完全忠实于人民,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经过各种斗争和考验,群众承认他们,拥护他们,他们是和人民亲密结合的。正当全国人民事业在紧急关头的时候,他们为着解决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而牺牲了,全中国人民都很悲痛,成千成万的人流泪,这是很自然的。”他接着号召大家要把悲痛化为力量,继续加强团结,努力工作,完成烈士的未竟事业!
4月19日,延安各界3万余人隆重追悼并公祭“四八”烈士。会场周围悬挂着无数的孝幛和挽联,台上悬挂着先烈们的遗像,在花圈丛中簇拥着“为人民而死”的孝牌,后面安放着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黄齐生等13位烈士的灵柩(美国兰奇上尉等4位机师的遗体于同日上午空运飞渝)。灵堂正中,悬挂着毛泽东《向“四·八”被难烈士致哀》的挽词:
“亲爱的战友们,不朽的英雄们:
数十年间,你们为人民事业做了轰轰烈烈的工作。今天,你们为人民事业而死,虽死犹荣!
你们的死是一个号召,它将加深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它将加强中国人民坚持和平、民主、团结事业的决心!
你们的死是一个号召,它号召全党党员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和平、民主、团结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
全党党员和全国人民将继承你们的遗志,继续奋斗,直到胜利,决不懈怠,决不退缩!”
中共中央挽“四八”被难烈士:“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丧砥柱。
党中留永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苦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灵。”
横梁上有中共中央书记处题送的大匾“变悲痛为力量”。公祭的人群,个个含着悲愤,佩带黑纱,步入会场。公祭开始,礼炮连发24响,主祭人朱德、刘少奇就位,陪祭人林伯渠、贺龙、张云逸、李鼎铭及各解放区负责人。公祭后,林伯渠报告遇难烈士生平重要事迹,朱德致悼词。他悲愤地说明诸烈士为争取和平、民主而遇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极大损失。现在全党全军全解放区以及全国人民都在悼念他们,都誓为他们未竟之志的实现而加紧奋斗。
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及陕甘宁边区负责人林伯渠、习仲勋等撰写悼文、吞声饮泣哀战友。
12时许,在哀乐声中,红毡呢裹着的“四八”烈士灵柩依次向陵墓移动,殡葬行列由公祭会场出发,蜿蜒曲折长达2里余,数万群众送别这些革命领袖,表达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衷情。下午2时,在撼人心魄的国际歌声中,为烈士们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