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区人民战胜“胡祸”与天灾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秉承蒋介石旨意,重兵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企图把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共及其武装力量消灭在陕北,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给边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被边区群众称为“胡祸”。据不完全统计,仅胡宗南部就劫走粮食约19万石,宰杀与抢劫牲畜100多万头,砍伐树木约140万株,棉花15.2万斤,布匹6万余丈。如再加上马步芳、马鸿逵部的破坏,数字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在“胡祸”给边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的同时,边区人民又遭遇干旱、雨涝和冰雹、霜冻等多种自然灾害,更加剧了边区人民生活的困境。陕甘宁边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到1946年耕地面积已达到1500多万亩,年产粮180多万石,然而,随着1947年国民党对陕北发动“重点”进攻以来,在“胡祸”、天灾的双重打击下,边区1947年全年粮食总量不足90万石,仅为1946年的一半,陕甘宁边区军民的生活再次面临极其严峻的困难。
为了战胜这一严峻困难,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发出“胡祸必灭,人定胜天”和“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号召边区军民投入到战胜天灾与“胡祸”的斗争中去。
早在1947年夏秋之际灾祸发生之初,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就注意到各地灾情日趋严重的情况,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1947年6月至7月间,分发救济粮900石,1947年10月12日,边区政府举行会议,重点讨论生产救灾问题,决定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到十二月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也专门讨论并研究对策,毛泽东等指示:陕甘宁和晋西北的灾荒是很大问题,一定要努力解决好。为此,西北局于1948年1月20日作出了《关于救灾问题的决定》,指出:紧急动员一切力量同灾荒作斗争,度过今冬明春饥饿时期,并准备春耕生产,争取革命战争胜利,是边区当前最严重最紧急的任务。同时还安排了解决灾荒的八项工作。6月初,西北局和边区政府先后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力动员,救灾救民,对漠视灾情的官僚主义作风必须予以纠正。6月7日,边区政府又发出紧急通知,号召机关、部队、学校及各级政府立即广泛动员组织节约救灾运动,停止一切不急需的修建和购置,节约开支(最好做到本月每天节约一两小米),救济灾民。中共中央在转战陕北的几个月里,中央机关节约黑豆70石,小米30石,全部分发给了烈军属和贫苦农民。
中共中央对陕甘宁边区军民战胜严重困难的斗争,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不仅强调战胜灾荒的迫切性,而且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还亲自深入佳县、米脂等地区调查灾情,及时作出有效指示。此外,中共中央领导人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常常和大家一起吃黑豆榆树叶子面,有时甚至以糠菜充饥,这种共患难的精神坚定了边区民众战胜灾荒的信心和勇气。中共中央除了带头履行节约抗灾之外,1947年12月又决定由晋冀鲁豫和晋绥解放区调拨粮食,救济陕甘宁边区灾民。周恩来亲自致电晋冀鲁豫解放区领导人,要求筹拨1500万斤粮食,帮助边区渡过难关。据统计,陕甘宁边区共得到各解放区救灾粮食达151万余石,救济款107亿余元(边币)。特别是晋绥解放区农民,组织十余万民工不顾敌机轰炸,在长达千里的运输线上突击运粮,仅1948年2月至3月中旬,运粮就达6万石。
在政府的重视和其他解放区的大力支持下,陕甘宁边区人民更是广泛开展自救运动。边区民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织劳、畜力变工互助,群众之间相互调剂,通过变工互助,有效调剂了劳动力资源,同时妇女也在政府倡导下参加农业生产,据统计,近半数青壮年妇女上山生产,从而保证了大部分土地及时下种,未因灾荒而荒废耕种。冬闲季节,边区民众广泛开展各类副业生产,如开展纺织、运输、熬硝、制碘等生产,特别是组织贩运副业土特产品外销换取粮食等急需物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吃粮压力。另外,绥德分区重灾区群众4.3万余人克服安土重迁的旧习,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迁往陇东、延属、晋南等产粮区,在当地政府安置下,安家落户后的边区民众积极从事生产。据统计,志丹县一区二乡、甘泉四区五乡及吴起四区一乡等地安置移民后,平均劳动力增加11.5%,耕地面积扩大30%~40%。
在中共中央的关怀和其他解放区的大力帮助下,西北局与边区政府带领边区军民积极自救,排除万难终于战胜了空前严重的大饥荒,到7月全边区已种夏田450万亩,秋田1040万亩,使边区人民不仅保证了吃穿,度过了灾荒,而且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到1948年夏收以后,形势逐渐好转,边区人民终于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战胜“胡祸”、天灾斗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