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边区各级学校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表现

刘宪曾 刘端棻


    抗战以来,边区的干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在规模上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但在领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曾经有一个时期,特别是在1940年以后受到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的严重妨害,首先从干部教育(包括干部学校和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明显地反映出来。正如毛泽东指出过的那样,教哲学不引导学生去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不引导学生去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不引导学生去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不引导学生去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战术,等等。这样只能是背诵一大堆马列主义的抽象原则,而不注意领会其精神实质及如何应用于具体的中国环境,即不能用所学的东西去解决遇到的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其次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思想,对中小学教育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中等教育方面,1942年8月,边区教育厅重订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暂行中学规程草案》和《陕甘宁边区暂行师范学校规程草案》,有严重脱离边区实际的倾向。在小学教育方面,1939年8月边区教育厅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是在前一年提出边区普遍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后,为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而制订的。但在指导思想上也未能估计到当时边区正处于紧张抗战和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而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比如,关于小学之设立,“初级小学须有学生二十名,完全小学五十名以上。初级小学如有特殊情况,得变通办理,但不得少于十五人。”②实际初小学生少于15人、完小少于50人的很多。这个小学规程执行结果,曾一度撤销了一大批所谓不正规化的小学,致使边区小学校数和学生数大减。同年12月又提出普及教育、强迫教育,制定了《普及教育三年计划草案》,这就更脱离了实际。因为当时全边区学龄儿童约10万多人,入学的才只有2万多人,只占学龄儿童的20%。显然,要在今后三年内,即使采用强迫命令办法,也是难以把没有入学的8万学龄儿童送进学校,以实现边区普及教育的任务。边区各级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充分说明,中央决定及毛泽东整顿三风报告所指出和要解决的问题,是完全切中边区教育工作中实际存在的要害问题。
    ①指1942年4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毛泽东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
    ②《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教育部分(上),第59页。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