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放战争时期的高等干部学校
解放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继续办学的高等干部学校仅有延安大学、西北党校和西北医药专门学校。这时,边区高等干部学校面向边区实际,为自卫战争服务,为边区建设服务,以培养边区干部为主。
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建设计划方案》。在文化建设部分,《方案》强调:“今后和平建设新时期,随着人民经济的发展,边区文化建设必须更有计划地进行。”并对大学和中学的教育提出了培养本地较高级知识分子和中级知识分子的任务。但是,这个方案还未来得及执行,全面内战就已爆发。于是,延安大学根据边区教育厅制定的《战时教育方案》精神,又制定了《延安大学战时干部教育实施方案》。《方案》指出,以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有明确阶级立场和有为人民服务热忱与能力的革命干部为延大教育方针。为了服务于边区,服务于战争,延大的课程以政治课为中心,同时设有业务、文化课,还增添了爆炸与救护常识课。学校自卫军营建立了监视敌伞兵的瞭望哨。国民党军队侵占延安后,延大师生在辗转行军途中,坚持办学,并积极参加反霸、减租、生产、土改等工作,担负运粮、救灾等任务。广大师生在实际工作中,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提高了觉悟,增长了才干。
西北党校的师生一面坚持学习,一面积极参加战备工作。
西北医药专门学校的战时教育,主要是开展战场救护和疾病防治的军事医学训练。
1948年,西北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反攻。这时,边区高等干部学校面临的中心任务是迎接大西北和全国解放,加紧培训干部。于是延安大学在洛川创办了分校,吸收国统区和新解放区知识青年进行短期培养教育。延大总校也建立了新的正规学制,扩大系、室,增设短训班。西北党校也扩大招生,并在韩城创办了分校。此外,还创办了一批新的高等干部学校。这一时期,边区高等干部学校教育又有了一个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