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中共中央党校

刘宪曾 刘端棻


    中共中央党校,简称中央党校,是中共中央主办的、专门负责培训中国共产党的商、中级领导干部的学校。
    中央党校的前身,是1933年3月在江西瑞金创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红军长征时,该校教员和学员都编入中央军委第二纵队的干部团。党中央到陕北后,1935年11月在瓦窑堡以干部团为基础,创办了中共中央党校。董必武任校长。主要任务是培养党的各级实际工作干部。12月开始招生,首先办了两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训练班和一个教员班。1936年7月,中央党校随党中央迁到志丹。1937年1月又随党中央迁到延安。同年5月,董必武调离,由李维汉接任校长。这时全校已发展到15个班,开设的课程也比初办时更完整,有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主要讲《联共(布)党史》)、党的建设、中国革命问题和游击战争等,并设有各个相应的教研室。党中央还在这里设立了“党与群众工作研究室”。在教学上也建立了一些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业鉴定制度,就是对学员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情况进行考核和评定。
    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如洛甫、博古、刘少奇、董必武等,对学校发展十分关心,经常来学校讲课和作报告。
    1938年4月,李维汉调离,康生任校长。同年10月,康生调离后,由陈云兼任校长,谢觉哉任副校长。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确立了干部教育的新方针。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干部教育的新方针,中央改组了中央党校。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改组后的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从此,全党范围内的整风运动就开始了。1942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党校组织及教育方针的新决定》,明确规定:“中央党校直属中央书记处,政治指导由毛泽东负责,组织指导由任弼时负责,日常工作由邓发、彭真、林彪组织管理委员会管理(原管理委员会取消)”。这时邓发任校长。毛泽东为党校制定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的校训。
    1943年3月,毛泽东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彭真任副校长,直接主持党校整风学习的领导工作,具体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进行教育上的革命,改造学习方法与学习制度。
    中央党校是一所对革命事业有巨大影响的干部学校,也是培养党的政治、军事、文化干部的规模宏大的学校。学员有中央及各省负责党务工作的同志、部队的指挥员和政治委员、文化工作者等。改组后全校分六部,中央及各省的负责同志集中于第一部,从抗日前线调回延安学习的同志集中于第二部,党的理论工作者和作家集中于第三部,文化程度低的工农干部集中于第四部,陕甘宁边区地方干部集中于第五部,新来边区的干部集中于第六部。
    1948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陕甘宁边区,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央党校也随党中央迁到河北,改组为马列学院(后改为高级党校),院长刘少奇,副院长陈伯达。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