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五、绥德师范学校

刘宪曾 刘端棻


    绥德师范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它是由陕西地区早期革命活动家李子洲、杜斌丞、杨明轩等人于1923年春倡导创办的(当时校名为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曾经是陕北党团组织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培养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八路军开进绥德地区,绥德地区就形成了双重政权,一方面专员,县长是国民党派去的,另一方面八路军通过自己的民运股,建立了基层组织。绥德师范当时受国民党陕西省教育厅领导,经费是由省教育厅开支的。但学校有党的组织,有进步力量。
    1940年2月,“绥德事件”后,反动专员何绍南设赶走,绥德地区军政教等工作统一由边区政府领导。为了稳定学校,边区军政当局继续留任白焕亭为校长。同年5、6月间,白焕亭将部分师生拉走,在横山响水铺另立绥德师范,企图分裂学校。为了粉碎敌人的企图,稳定学校和学生思想,边区政府绥德分区专署即委任霍仲年为校长。
    1941年暑假,为了转变学生思想,巩固学校,青救会领导绥师、米中联合组织了绥德警备区青年参观团,赴延安参观。在延安,师生们先后参观了医科大学、青年干部学校、女子大学、陕公、鲁艺、抗大、日本工农学校、高级法院、中央医院、《解放日报》社、保育院、光华农场、纺织厂等单位。
    参观期间,西北局统战部,边区妇联的负责同志看望了参观团的学生。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边区教育厅长周扬接见了全体参观师生。延安民众剧团特意为参观团举行了文艺晚会。毛主席在边区政府接见了参观团的师生代表十余人。毛主席和大家欢聚一堂,亲切地向大家问话,并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毛主席再三叮咛师生们:“我们共产党想把中国干好,这和你们的希望是一样的,盼你们回去后,把这意思转告绥米父老姐妹们,并努力学习,帮助改进当地工作。”①最后,代表团向毛主席献旗一面,题文为“你是我们的光辉旗帜”。参观开阔了师生的眼界,加强了师生对党和八路军伟大业绩的了解和认识。参观团的学生回校后,向师生们讲述了延安的情况和共产党的政策,使广大师生对延安和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941年2月,教育厅决定接办绥德师范,并派丁浩川副厅长到校处理接办事宜。经过协商讨论,决定了以下几条:第一,学校经费由边区教育厅拨发。第二,确定绥师为统一战线的学校,执行新民主主义方针;还确定绥师是正规化的师范学校与实施干部教育的学校,主要为培养小学师资,修业年限仍保持四年。第三,确定绥师的行政方针是团结、民主、充实制度与改进制度;工作作风是埋头苦干、艰苦耐劳、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课程除战时教育与公民合并外,其它仍照旧,唯教材内容须视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学习第一,正课第一,改进教材与教学方法。第四,规定对学生的训导方针是:克服自由主义与散漫现象,加强集体生活的训练;提高遵守校规、服从团体纪律的精神;养成活泼、紧张、切实、朴索的作风,提高学习情绪,加强学习效能;在实际活动中培养民主精神;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还就教育的实施原则、教学工作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和安排。根据上述总的原则和精神,学校从争取和改造的目的出发安排各项工作。在人事上,坚持做到团结大多数,尤其注意处理好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之间的团结;在行政上,学校领导之间做到互相支持,配合工作,并加强教务、训育和事务三科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切实解决教职员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增加薪金,按月发补助费。对学生特别是一些落后学生,采取长期的耐心的教育。与此同时,还确立各种制度,如会议制度,级任工作制度、学生请假制度、学生领物制度、各级学生分会组织及其领导制度等。特别是在民主管理方面,建立了学生代表参加学校重要会议的制度。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和平、民主的气氛中进行的,而且很见成效。因此,不仅团结了原绥师的大部分教职员和学生,而且还争取了临近县(国统区)、区的一部分学生来绥师上学,从而彻底粉碎了反动分子对绥师的瓦解和分化阴谋,使学校沿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向健康发展。
    在接管、改造绥师的过程中,学校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很少,教员中只有新派去的杨滨、欧阳正是共产党员。1941年以后,教师、学生中党员发展比较快,到1942年,每班都成立了党支部,教员中也成立了党支部。1943年建立了党的总支委员会,刘宪曾任总支书记,何仁仲任副书记。
    1943年四五月,绥师开始整风。经过整风学习,师生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共产党、八路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中的革命人生观也逐步树立起来。
    1943年,霍仲年调延安任延安师范校长,绥师校长由丁子文担任。这时,学校开始增设地方干部训练班,抽调区乡干部进行文化学习,该班一直办到1946年,共办了四个班,约200余人。
    1946年春,绥师根据边区中等教育会议精神,加强了教学改革工作。这年下学期学生达到403人。解放战争开始后,绥师的两个地干班结业。普通班开展备战教育,并抽调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在后方进行宣传和文艺演出活动,以后又到前方,直接为战争服务,直到1947年7、8月才从前线回到学校。1947年刘宪曾任绥师副校长。同年4月初,当蒋胡敌军逼近绥德县城时,学校即连夜按照地委指定的路线转移。8月,绥师转移到佳县木头峪,子长中学的一部分学生并入。10月,行知中学的一部分学生又并入绥师。绥师将年龄小、学习好的干部子女100人左右送到延安大学学习。最后又将米脂中学与绥师合并,取名为绥米中学。1948年春,形势好转,为了加紧培养地方于部,支援新区,米脂中学仍回米脂单独办学,将绥师改为绥德分区党校。10月初,当敌人撤离绥德后,学校迁回城内,宣布绥德分区党校成立,抽调区乡干部经过三个月短期学习,分配工作。另有少数青年学生(主要是干部子女)编为青年班学习文化。
    解放战争胜利后,培养支援新区的干部任务逐步减少,遂于1951年撤销绥德分区党校校名,恢复绥德师范。
    ①《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中等教育部分(上),第11页。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