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一、小学教育的提高与巩固

刘宪曾 刘端棻


    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年头,边区的各项工作进入了新的大发展阶段。这时,边区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贯彻文教大会确定的新教育方针,对完小和公立普小,主要是通过提高师资、按时供给课本、克服学生流动现象来提高质量;对于民办村学,仍然是根据需要与自愿的原则进行推广,但此时是以巩固为主,不求数量的扩大。
    为了提高小学师资质量,边区教育厅在总结各方面意见和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各中学设立师范班,在各分区开办短期师资训练班,举行假期教员座谈会,供给教员各种必需的书报,加强小学师资的培养。为了保证小学学生对课本的要求,边区教育厅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新的小学教材的编印工作,并出版教学参考书及儿童读物。通过这些措施,边区公办小学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民办小学,在边区文教大会后,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文教大会前,边区有小学1090所(缺盐池、吴旗两县的校所),其中民办小学只有574所。1945年的上半年,边区小学增加到1377所,其中民办小学猛增到1057所;在34004名学生中,民小学生就有16797名。①
    文教大会前后,在贯彻执行民办公助方针,发展民办小学的过程中,也产生过一种偏向,就是只求发展,不求巩固,只追求学校的数目多,不注意克服学生的流动现象。出现这一偏向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与耐心说服的态度,要求过高,急于求成。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有的地方就不顾及群众的觉悟程度,实行突击竞赛。例如绥德分区,文教大会前后,县与县、区与区之问,提出消灭文盲与发展民小的竞赛,要求在二年半到三年内全部消灭文盲。这种计划与要求,不是从客观实际环境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的。还有不少县,片面地强调边区1944年试办民小指示中“把大多数甚至全部小学交给地方群众自办”的精神,不管主观条件是否成熟,便硬要在一年之内将所有的公办小学全都转为民办,如新正县将全部公小转为民办,就是靠命令行事的。这种突击竞争、急于求成的作风,必然引起强迫命令的现象,所以边区文教大会前后,一些地区也确实出现了“官逼民办”的现象,有些办得很好的小学也硬要转为民办,在群众中引起了疑虑。在一些干部中,由于对民办公助方针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一些人认为民办就是单纯替政府节约开支,于是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搞摊派、抄名单、勉强凑够学校数和学生数的现象。当数字完成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了,对学校不巡视、不检查、听之任之,以为民办了,政府就可以不管了。或因遭到群众反对,就认为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干脆不办。命令主义、形式主义、放任主义三者互为因果,使民办公助方针在贯彻执行中产生了困难,防碍了民办村学的健康发展。所以到1945年下半年,一方面,由于抗旱备灾,有的民小无法支持而停办了;另一方面,文教大会前后那些有名无实勉强凑数的民小也相继垮掉了。1946年后,有的民小还在继续垮掉,有的民小因办学困难问题无法解决,而要求转为公办。
    民办小学无法巩固的重要原因,一是经费困难影响了群众办学的情绪。当时,民小经费除少数依靠生产有一定的基础外,大多数是由学生家长负担,有的则是由全村或全乡负担。由学生家长负担的,往往因学生人数太少,负担太重,因而家长不愿送子女上学;由全村全乡负担的,群众认为出了公粮又出教育附加粮,还要出钱办民小,这比起有公办小学的村庄是吃了亏,加上有的家庭没有孩子上学,要他们负担民小的经费,他们也不高兴。因此,经费问题成为巩固民小的首要问题。
    二是师资问题。由于师资缺乏,有的学校请不到质量好的教员,因而降低了群众的办学情绪。边区小学教员除极少数是本地培养的中学生外,一部分是完小毕业生。这些人政治素质好,工作热情高,但因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轻,对社会缺乏了解。因而往往受到群众的轻视。另一部分是各行业转来的粗识字者,这些人中,好的也有,但许多是为了生活而教学,政治觉悟不高,缺乏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因他们和群众有联系,所以往往被群众请来当教员。还有一部分是从国民党区域过来的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为追求真理与光明而来的,工作热情很高,对边区教育有较大贡献。但也有一些人,对边区缺乏了解,对政治不感兴趣,对工作抱着雇佣的态度。如果师资问题得到解决,群众看到子女在学校有所进步,他们是愿意以较高的报酬去聘请教员的。由此可以看到,提高师资水平,也是巩固民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巩固民小,边区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纠正领导上的自流放任和强迫命令的作风,提高干部对民办公助方针意义和精神的全面深刻的理解。通过教育,使干部认识到:民办公助是教育工作中的群众路线问题,是学校在群众中生根的问题,也是“学校与生产、社会相结合”的问题。换句话说,民办公助是实现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一种组织路线。“民办”就是把教育事业交给群众;公助就是政府帮助,在方针政策上予以指导,在教师、教材、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其次,提高师资水平,增进教育效果。为了提高师资质量,边区当时采取了:领导经常督促检查,介绍先进范例,参观学习,召开家长会议吸收群众意见,举行成绩展览会,相互观摩教学;以完小,中心小学为中心,联系普小,推动民小;以区为单位,组织教联会,按时召开座谈会,研讨教学内容、教导方法、教材和时事政治、文化科学等具体知识;利用寒暑假,举行教师讲习会或座谈会,总结经验,交流意见,讨论问题,提高文化;在各中学和完小设立短期教员训练班,培训水平较低的教师和外来知识分子,充实教师队伍。
    第三,在如何解决教育经费的问题上,延安南区沟门民办小学为边区民办小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沟门民办小学是一所以教育合作社为基础办起来的学校。经过两年的发展,学校教育股金增加了,学生数目由14名发展到60名,有的学生文化水平已提高到高年级的程度。合作社主任刘建章和校长李生章看到学校的实际成绩,办学的积极性更加提高了,他们在合作总社代表会上提出把新合纺织工厂与学校合并、校名改为合作纺织学校的建议,得到大会的一致通过。经过三个月的筹备,1946年3月20日,合作纺织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这个学校的特点是:由教育合作社筹集教育股金和组织生产,学生边学习边生产,解决了60名学生的吃穿费用和学校的经费;教育内容和实际相结合,高级班的学生,除学习高年级课本之外,还学教员自编的合作社会计、珠算、应用文等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高小的知识,也学到当区乡干部的本领;学校又广泛推行民教民的办法,进行各式各样的社会教育,帮助群众提高文化,推动农村卫生和各项建设工作。合作纺织学校依靠着合作社的经济基础,才扎下牢固的根基。陆定一部长为推荐南区合作纺织学校,于1944年9月30日写信给徐特立,指出该校出现的重要意义。他说:“前几年教育方面的一个政策,解决了教育方针的问题,打倒了洋八股的教育,提倡了与实际联系的教育,动员了许多有知识的同志深入民间去进行教育工作,这是一个大进步。但是经过三年,好些这样的学校垮掉了。这并非因为新的教育方针不好,而是因为光有好的教育方针,还是不成功。要真正办好教育,除了要有好的教育方针以外,还要有好的物质基础,即学校经费问题的解决。”“南区的例子,或者不是唯一成功的例子,却不失为成功的例子之一”。“如果整个边区,有十几个学校照此办理,则要给以时间,教育是一定能够普及的”。南区合作纺织学校的创办,为巩固发展边区民办小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①《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小学教育部分(上),第239页。

陕甘宁边区教育史/刘宪曾 刘端棻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