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边区社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经过了艰苦和曲折的道路,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也是十分宝贵的。
第一,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边区政府的重视,是社会教育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群众教育,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强调指出:战争、生产、教育三者为解放区所必须执行的三项中心任务。毛泽东曾经针对边区文化落后的状况,作了“为消灭文盲而斗争”的指示。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把社会教育当作政府工作的重要一环,提出“成人教育重于儿道教育”,发布了一系列决议和通知,对社会教育的对象、任务、内容、形式、经费等问题作出了具体指示和规定。为了领导和组织社会教育,边区政府自上而下建立了一整套社会教育的领导机构;设立社教指导员乃至社教指导团,专门辅助各县社会教育的实施,还在各地建立社会教育促进会,检查和督促社会教育工作;多次举办社会教育训练班,以解决教师缺乏的困难。
第二,社会教育必须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结合。边区山多沟深,交通不便,人口分散,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劳动力过度消耗,人民群众常年忙碌生产,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不利因素。整风运动以前,社会教育曾出现过脱离边区实际的倾向,妨碍了边区社会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这个教训说明,兴办社会教育,必须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必须放边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教育不误生产,使人民群众在受教育中得到效益。这是社会教育得以广泛而深入开展的关键。
为使社会教育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必须做到:(一)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二)在组织形式上,做到多样灵活,把教育和生产纳入统一的组织机构中。(三)依据不同对象,采取集书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机动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基础的人都包容在社会教育中来,既推动生产,又保证社会教育的广泛性。
第三,群众的需要和自愿,是开展社会教育的两条基本原则。毛泽东说:“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欲速则不达’,这不是说不要速,而是说不要犯盲动主义,盲动主义是必然要失败的。在一切工作中都是如此;在改造群众思想的文化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如此。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①这是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兴办教育是好事,但不能光从一片好心肠出发,必须考虑群众的意愿。呆在机关里听汇报,或者下去“走马观花”,都是不会真正了解群众需要的。只有扎根于群众之中,才能真正掌握群众的实际需要,要群众自己下决心,不能等待观望,漠然置之;又不能超越群众的觉悟和程度,急于求成,只有经过教育工作者耐心地启发诱导,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群众才会发挥其积极性。边区社教中出现过的“强迫”和“放任自流”现象,都是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两条基本原则所致。
第四,只有坚持文教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才能兴办社会教育事业。毛泽东指出:“在一百五十万人口的陕甘宁边区内,还有一百多万文盲,两千个巫神,迷信思想还在影响广大的群众。这些都是群众脑子里的敌人。我们反对群众脑子里的敌人,常常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要困难些。我们必须告诉群众,自己起来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为了进行这个斗争,不能不有广泛的统一战线。而在陕甘宁边区这样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原有文化水平很低的地方,加上在战争期间,这种统一战线就尤其要广泛。”②依靠小学校,党政军民都来办社会教育,是在知识分子十分缺乏的陕甘宁边区,开展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小学校为社会教育提供校舍、师资等条件,小学教员一般都是该村社会教育的主持者,小学校直接领导组织识字组、半日校和夜校。同时,担任“小先生”的小学生,在社会教育中尤为活跃。小学校在社会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中等学校和一些高等学校也都派出部分学生参加冬学运动,并担任冬学教员。边区教育厅在1940年社会教育工作总结的经验教训中指出:“要想开展社教工作,必须要党政军及群众团体密切地配合起来。”1941年10月,边区政府教育厅、青救会、妇联会,总工会及保安司令部发出《关于办理冬学的联合指示信》,要求各部门要把推动冬学工作,当做是自己的工作任务之一。并规定各级干部不仅要带头入冬学,而且还要动员自己家庭成员读书识字,就连保安部队也兼办冬学。统一战线的工作,还体现在调动旧知识分子和旧艺人的积极性上。充分利用民间旧的文艺形式,为边区的社会教育服务,如秧歌、社火、民歌、小调、曲子、说书、说故事、拉洋片、皮影戏、赶庙会、黑板报等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都是当时边区社会教育经常而广泛使用的形式,这些形式来自群众,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以其教育作用也就显而易见。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12至10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