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任务和教育方针
部队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各部队培养大批优秀的军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但在各个时期对各所学校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土地革命时期,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仅有陕甘晋红军军政学校一所培养部队干部的学校,它主要是调集班、排以上干部和优秀战士进行短期培训,时间几天到几个月不等。教育任务是使红军干部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游击战术,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工作能力。抗日战争时期,前期的部队学校也以短期训练为主。如抗大前三期学员大部分是红军班排以上干部,有些是军、师、团级干部,这些人具有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和较好的军事素质,经过三、五个月的短期培训,政治理论水平和军事技术提高很快。所以,从教育任务上来说,抗大是为着供给全国抗日战线的需要,而创造初级和高级的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后期,各学校的学制少则半年至一年,多则二年至三年,教育任务进一步明确:抗大的教育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施国防教育,创造具有高度民族意识的忠实于国家民族与社会解放事业的抗日军政干部,争取抗战胜利及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1941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公布时,规定军事学院为培养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军事工作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八路军军政学院的任务,是根据抗战战略反攻的需要,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培养高级军事政治骨干;八路军医科大学的任务,是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作风艰苦的现代革命医务技术人才。
部队学校的教育方针,因各学校的培养任务不一而有所不同。1938年以前,抗大的教育方针概括为三点:(1)政治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军事上的进攻战法;(3)精神上的革命传统。①1938年6月,毛泽东给抗大毕业证书上题词:“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用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设新中国。”②1939年5月26日,他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就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人所不可缺一的,抗大的职员、教员、学生,都是根据这三者去进行教学与从事学习的。”③毛泽东和朱德为八路军军政学院制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军事知识、政治素养、为党的事业而斗争的布尔塞维克的军政干部。”④其它学校也有自己的教育方针。各学校的教育方针尽管表述不同,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部队学校要培养学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以及为民族解放实业和社会解放事业而奋斗的精神;要具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这个工作作风就是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坚持斗争,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作风;同时,要学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种战略战术就是掌握军事技术知识,学会适应各种战争的本领,也就是说,既能打游击战又能打阵地战,既能当战斗员又能当指挥员。政治方向、工作作风和军事技术,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在战争年代,人民军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宣传者,不仅是一个战斗队,而且是一个工作队和宣传队,每一名干部、战士,不仅要学会打仗和消灭敌人,还要学会做群众工作。
①《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高等教育和干部学校部分(上),第8页。
②1987年5月3日《解放军报》。
③1939年5月30日《新中华报》。
④1941年1月16日《新中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