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 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的兴起

栗洪武


    随着陕甘和陕北工农红军、游击队的建立与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原来个别的、口头的、访贫问苦式的政治教育,以致说唱形式的群众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建党、建军、建政和获得翻身解放的广大群众的需要,革命斗争的发展迫切要求专门的教育组织和教育活动与之相配合,于是便兴起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早期的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并成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制定“文化教育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
    同时,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复杂的战争局面,对党政军干部的教育也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上。这一时期,除对部队中的干部、战士和地方上的干部进行日常的政治思想教育之外,主要是开办党政军干部短期训练班,进行集中培训。在陕甘边,最初西北反帝同盟军办了一个军政干部训练班,后来发展为军政干部学校;在陕北,陕北特委先办了一个党政干部训练班,后发展为陕北省委党校。1935年以后,革命根据地日益巩固和扩大,各县从工作需要出发,也开办了一些短期训练班,为县、区、乡培养骨干。这些训练班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学习内容有上级的决议指示、政策法令、政治工作训令、纪律条例、文化知识、党的建设、政治宣传、游击队怎样活动、怎样做群众工作等。班(校)负责人和教员大都由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兼任。培训对象有班、排以上的干部和优秀战士,也有政府各部门工作的干部以及地方上的积极分子。这时的干部训练班或学校教育的特点是:时间短,人数少,规模小,不定期,校址经常变动,课程精练且有针对性。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