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前言

刘宪曾 刘端棻 李绵 田钧瑞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它又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模范根据地。在今天,研究和汲取延安时期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宇宙观、方法论及其教育原则,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几乎是一片文化教育荒漠的山区,从人民的需要和自愿出发,创立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历史经验,对于在教育战线上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推进当前的教育改革,创造性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写《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是这项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其直接目的,是为研究和撰写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线索,一份翔实的基本的史料。同时,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乃至中国现代教育史,也将有所裨益。
    大事记的编写,力求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反映陕甘宁边区教育建设的基本情况,记述其进行教育改革的历史演变过程。为了使读者对当时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大事记中选编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若干条目。
    大事记上起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的1932年1月,下止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的1950年1月。分为三个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条目按年、月、日时间顺序排列。也有难以确定准确时间的一些条目,则分别情况,暂编入某年或某月。
    大事记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六大以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和有关中共党史的文献与资料,包括中央档案馆和陕西省档案馆的档案资料;
    (二)1935年到1950年1月陕甘宁边区管辖区域内出版的《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群众日报》等报刊,和曾在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等。
    (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共十二本)。
    另外,还参阅了一些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有关著作和回忆与研究文章,以及尚未公开出版的一些革命前辈与边区老教育工作者撰写的内部文稿。
    大事记的编写工作,是在陕甘宁边区教育史编审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刘宪曾、刘端棻、李绵、田钧瑞为主编的大事记编写组分工进行的,书稿各部分分别由下列同志执笔:林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汉华、张秦英、胡永芝,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7月到1941年12月;吴璋,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1月到1945年8月和解放战争时期。各个时期有关幼儿教育的条目,由胡永芝同志编写。参加编写组资料工作的有贾瑞梅、李耀萍同志。先后协助主编参加统稿工作的有吕夷、林平、刘汉华同志。
    在大事记的编写过程中,得到陕西省党政领导同志、省教育厅、省档案馆、省社会科学院、省教育学会、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及许多曾在陕甘宁边区担负领导工作或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前辈、老同志和陕西师范大学张安民教授的支持和指导。参阅了原在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的郑涵慧、申英大同志搜集的资料,并参考了陕西师范大学李知华同志写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稿和申英大同志编写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1985年打印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的高有智同志,陕西省委党校的田福民同志,陕西师范大学的栗洪武同志等,在编写或搜集资料工作上给予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的征求意见稿,早在1987年2月即铅印发给各地有关同志审阅,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出后,即引起国内教育史研究工作者的注意,也有引用征求意见稿中的资料。这次正式出版,我们又对其中许多条目作了补充和修改,同时增添了一些新条目,使容内更加充实。
    由于我们资料搜集还不够充分,加之水平所限,大事记中难免还存在一些差错和疏漏,亟希曾在陕甘宁边区工作的老前辈和研究陕甘宁边区历史的同志,及广大读者,给以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加以修改与订正。
    编者
    1988年5月

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刘宪曾 刘端棻 李绵 田钧瑞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