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1937年

刘宪曾 刘端棻 李绵 田钧瑞

    
    1月13日  中共中央和中央驻西北办事处由志丹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导中心。
    1月20日  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一、二科)从志丹迁至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设在甘肃庆阳的红大二校,随即改为抗大附属步兵学校。
    1月24日  鲁迅青年学校在延安高级小学俱乐部举行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教育部长徐特立出席并发表了讲话。翌日,本期毕业学员八十一人,编为六个突击队,分赴陕北、陕甘宁、陕甘等省工作。2月4日,该校第二期开学上课。
    1月29日  《红色中华》改版为《新中华报》。改版前的一个时期,由西北办事处机关报改为陕甘宁边区(特区)政府机关报。
    1月31日  延安各界举行徐特立六十寿辰庆祝会。会上,邓颖超给徐老系上红领巾,并发表讲话。毛泽东亲笔致徐老祝寿信,称颂徐老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愿徐老“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新中华报》发表祝词《做寿》,并刊登徐特立的《自传》和《我的答词》。延安各界盛赞徐老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其它社会进步事业的光荣业绩。
    2月2日  经中央苏维埃政府批准,鲁迅师范学校在延安成立。王志匀任校长,学生二十三人。后因粮食困难,校址迁延长。经教育部长徐特立亲自到校指导和整顿,到六、七月间,学生增加到三百六十人,八个班。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根据地创办的,以培养文化教育工作干部和小学师资为宗旨的第一所中等学校。
    2月10日  中共中央致电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向国民党三中全会提出五项国策。电文说:“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由于国民党三中全会开始表示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所承担的保证,也逐步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内推进实施。
    3月2日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朱德、洛甫(张闻天)莅会讲话,勉励学员努力学习军事政治,以担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本期学员共二千七百人。其中延安校本部一千三百人,庆阳附属步兵学校一千四百人。毛泽东兼任校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仍任校长,刘伯承任尉校长兼附属步兵学校校长。
    3月29日  《新中华报》教育副刊第二期发表未署名的长篇文章《目前教育的几个根本问题》。该文指出,在民族统一战线条件下,要继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儿童教育不分男女、成份、阶级;共产主义应该是谋中国独立与统一的理论和策略;三民主义在中国曾起了伟大的革命作用,其中对于民族解放有帮助的应该极力发扬起来;职业、技术、劳动教育应与谋中国之独立与统一的政治任务联系着;我们的新生活教育,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民族解放的政治口号联系着,同南京的新生活运动有一致的,但不相同。根据以上原则决定的教育方针是:以民族解放运动为教育的根本内容;消灭文盲,提高大众文化政治水平是教育的中心标准;取消区分劳心劳力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小学教员实行最低限度的优待;小学校免收学费及书籍费。
    3月21日  鲁迅师范附属干部子弟小学在延长县城内开学。这是陕甘宁边区干部子女小学的发端。
    是月  徐特立提议,经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批准,鲁迅师范在延长县城内附设干部子弟小学班。这是陕甘宁边区干部子女小学的发端。
    4月7日  延安桥儿沟列宁小学成立。有男女学生二十九人。教职员由中央党校学员义务担任。
    4月12日  西北青年救国会代表大会于是日至17日在延安召开。大会通过《关于进行普及教育运动突击年的决议》。决议规定从本年5月1日到12月底,在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青年中进行“普及教育突击年”。
    4月19日  《新中华报》报道,中共陕北省委宣传部最近召开十七个县委宣传部长联席会议。提出:大力发展苏区教育,“提高人民政治文化水平,多设学校。将在各市镇设置图书馆、阅览室。乡村多设夜校或采用巡回教授法,使农民在工作中得到学习,并提倡新文字,消灭文盲。”
    4月23日  《新中华报》报道,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于最近召开各县教育部长联席会议,讨论开展国难教育问题。王大成报告政治形势与国难教育的重要。省教育部长郭青亭报告教育工作方针和教授新文字的方法。会议讨论了两个报告和艺术教育的重要及方式,制订了增加学校、充实学生、组织识字组与读报组、在各县中心市镇建立模范学校一处的工作计划,同时决定在“五卅”召开全省学生竞赛大会。
    同日  《新中华报》报道:子长县在梁家坪设立革命职业学校,以加紧对工农子女进行国难教育。已招收学生数十名,边生产、边学习。
    4月26日  《新中华报》报道:为了把苏维埃政府转变为特区政府,把抗日民主根据地创造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西北办事处开会决定,成立几个专门研究委员会,分别进行几项重大工作。计有:一、成立由蔡树藩负责的选举法起草委员会。二、成立由谢觉哉负责的政府行政组织机构起草委员会。三、成立由蔡子伟负责的根据地经济建设计划起草委员会。四、成立由徐特立负责,有张国焘、凯丰、廖承志、郭洪涛、向仲华、冯文彬参加的文化教育建设起草委员会。各委员会成立后,即分别召开会议,研究起草有关条例、计划、纲要等。
    4月29日  《新中华报》教育副刊四期,刊载徐特立起草的,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委员会名义发布的《关于群众的文化教育建设草案》。草案详细论述了苏区群众文化教育工作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目前的任务及实施原则、实施民众教育的纲领、补习教育实施方案、学校及识字组的建立、教员训练等问题。
    同日和5月23日  西北办事处教育部起草的《小学教育制度暂行条例草案》在《新中华报》教育副刊四、五两期公布。这是关于边区小学教育的第一个成文的法规。草案初步规定了五年制小学制,并提出如下一些基本原则:要从中国的(国难时期的破产农村的)、历史的(儿童或迟或早是无产阶级社会的主人)、生理的(智力、体力发育未完成)观点来看今天的儿童,不分男女和成份,施以同等免费的教育;要从民主的具体的生活中来发展他们的天才;要把读书和工作、校内和校外,密切联系;信教个人自由,但学校不得列入宗教科目和孔子的经学等。
    5月3日  毛泽东向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任务之下,红军和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是:(1)使红军适合抗日战争的情况,应即改组为国民革命军,并将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教育提高一步,造成抗日战争中的模范兵团。(2)根据地改为全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行新条件下的民主制度,……造成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3)在此区域内实行必要的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4)实行必要的文化建设。”
    5月7日  志丹城(保安)列宁小学成立。这是志丹县成立的第一所小学。
    5月8日  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文化教育部制订《普及教育突击年标语口号》,计有“提高苏区青年儿童的文化水平”、“克服苏区人民文化落后”、“实行国难教育”等十九条。
    5月15日  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组成。林伯渠等十七人为委员,罗梓铭等六人为候补委员。郭洪涛为书记。1939年11月,高岗为书记。
    5月16日  《新中华报》发布《纪念“五四”标语口号》,号召“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准备对日抗战”、“提高苏区文化教育工作”。
    同日  延安市新文字促进会成立。徐特立等当选为理事。时延安市已有新文字识字班十五个,六百多人参加学习。
    5月17日  中央苏维埃政府召集各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联席会议。代主席林伯渠报告关于由苏维埃制度转变到民主共和制度根据地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式。
    5月18日  教育部长徐特立在各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联席会上报告关于群众的文化教育建设,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5月23日  西北办事处教育部起草的《五、六、七三个月教育工作计划》在《新中华报》教育副刊公布。计划要求在5月份内,要健全各级教育部的组织,6月份内各级教育部要建立巡视、登记、统计、报告制度,中央教育部组织巡回教育团,于6月下旬到各省巡视。陕北省的中心问题是恢复去年6月后停办的小学校;补习教育,6月是实验期,7月以后发展到各县去。陕甘宁省的中心问题,是选择中心区域建立新校和维持旧校,在6月份内开办五十人左右的教员训练班,中心科目是政治和新文字的学习。还计划暑假期间,各省都要召集小学教师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
    5月28日  是日至31日,陕北省举行学生代表竞赛会。参加竞赛的学生一百零四名。会上,有各学科试验与体育游艺科试验,并奖励了各年级优胜学生代表。
    是月  延安县增设小学十七所,学生增加二百七十名,与原有合计,共有小学三十处,学生四百六十七名。又,新建夜校二十处,识字班三百七十个。
    是月  陕北省教育部与省青救会共同创办青年教育训练学校。白志明任校长。招生约一百名。该校为完成普及教育突击年的任务,培养了一批有力的战斗员。
    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共有学校三百二十所,学生五千六百人。
    6月4日  中共陕北省委党校第三期学员毕业,分赴各地工作。
    6月13日  《新中华报》报道,中央苏维埃政府教育部决定,举办妇女儿童学校。该校专收各机关及红军部队中暂无工作的妇女、儿童。预计将招收学员五、六百人,于本月下旬正式成立。
    6月16日  是日至29日的《新中华报》连载谢觉哉的长篇文章《边区政府的组织与建设》。该文的文化建设部分指出边区教育的精神是:“一、一切教育的中心是抗敌救亡,即国难教育;二、教育与生活合一;三、依靠大众在生活过程上要求教育的热忱,教育方式不限于学校;四、实行儿童免费教育(包括幼稚园在内);五、中等以上学校供给衣食,并给津贴……;六、文化出版完全自由,并给以物质的帮助;七、完全文盲的先教新文字,(使其成为)逐渐改革中国的文字工具。”
    6月18日  延安市新文字促进会召开理事会,由各部负责同志报告工作。关于教育工作,新开识字班三处,高级补习班一处,讲习班一处。此外,抗大四队有一个识字班,财政部有一个识字班,一个读书会。关于组织工作,已成立分会三处,正在组织中的两处。新文字出版工作也有进展,正在编辑课本和故事、军事政治常识、我们的东北等活页文选。
    7月6日  《新中华报》发布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在民主的普选运动中所提出的民主政府施政纲领十六条。在教育方面,纲领第十四条规定:“实行国难教育,推广免费义务教育,普遍的设立日校、夜校及补习学校,进行消灭文盲运动,改善教职员待遇。”

陕甘宁边区教育大事记/刘宪曾 刘端棻 李绵 田钧瑞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