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组织医卫人员下乡
由于历史的原因,边区曾是传染病流行、常见病多发的地区。据统计,党中央到达陕北之前,边区每年死亡八九万人,在各类病患者中死亡率为60%,其中儿童妇女死亡最多。①为了积极防治,边区卫生防疫主管部门经常组织医卫人员到各地巡视,进行调查研究,指导防病治病工作。发现疫情,立即组派医护人员下乡救治,并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减轻群众病苦,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
延安市一年四季都有胃肠传染病流行,对此广大市民和机关学校叫苦不迭。为了解决这个人人关心的问题,1942年6月,边区防疫委员会组派卫生专业人员调查发病原因。经过对南区28个机关、学校、工厂的环境卫生调查,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饮水不洁。28个单位,饮井水的21个,饮泉水的2个,饮河水的1个,混合饮用井水、河水、泉水的4个,其水源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其中16口井的附近污秽不堪。
二是厨房不卫生。28个单位都是用被污染了的井水、河水洗饭桶和食具,绝大多数厨房与厕所的距离在百米以内,有的只有几十步,一般都没有防蝇设备,炊事人员卫生习惯不佳。通过典型调查找出病源以后,便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一方面动员全市力量大搞卫生运动,并拨给一定经费修整水流,着力解决饮水的卫生要求问题;另一方面开展卫生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特别是要注意饮食卫生,大大减少了胃肠道病的发生和流行。
1944年,边区卫生处派出8个医疗队到延安、子长、甘泉、富县等传染病多发的地区,巡回为群众看病3500人,定点接诊病人50000余人次,收容2000多病人住院全部治愈。1945年春,延安县、市、安塞、子长、甘泉、富县和关中分区一些地方疾病流行,边区卫生署会同中西医药研究会、中央总卫生处、联防军卫生部,派遣由中西医技术人员和宣传人员组成的20个医疗队,分赴疫区进行救护,扑灭了疫病的蔓延,减少了群众的死亡,还传授了简易的护理医药知识。
子长医疗队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利用杨家园子庙会,大力开展卫生防疫宣传活动,县级干部全数参加,并组织了巫神坦白大会,打消了一些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医疗队的怀疑态度。子长县南沟岔刘家沟张久成的婆姨和孩子都患上了麻疹,同时并发肺炎,孩子并发肺炎后,疹子出不来,六天六夜睁不开眼,不吃奶,很多人都说“完了”,神婆也宣布“不可救了”。医疗队闻讯立即派温铿、姚蒙住在病人家里轮流护理,进行了6天的急救,终于脱险,不久便痊愈了。
富甘医疗队只有中西医和司药各一人,走遍富县、甘泉各地,两个半月共治疗病人1659人,并建立了一个卫生据点。关中医疗队在国民党封锁碉堡线下,为群众治病,并协同地方建立了两个医药研究会。各地医疗队深入在分散的农村,站在群众之中,和群众打成一片,向着旧社会遗留的愚昧、迷信、不卫生的习惯作斗争,为群众解除痛苦。
同时,还摸索总结出许多关于医疗队下乡工作的宝贵经验:
第一,开展预防卫生,推广护理和简单医药知识,是医疗队下乡的主要工作。实践证明这一方向是正确的。比如,西河口医疗组在麻疹传染到该村后,马上挨户宣传,进行预防隔离和护理,结果麻疹在附近被及时控制。相反,在同一时期的苗店子、高桥等村,因为没有预防和护理而死了不少人。平时预防很重要,护理得法可减少病者的死亡。
第二,走群众路线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放下医生干部的架子,生活群众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怕脏,不怕累,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卫生工作就一件件地开展起来了。西河口、川口和延市东郊等医疗组,给群众解决了许多问题,得到群众的好评。他们还善于向群众学习,吸取流传在群众中间的经验。如川口区张大妈会灸娃娃的病,西医治不好的慢性肠炎,她就能灸好,既省药又见效。另外,群众中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如桑叶洗眼、豆腐水洗伤口、芥末和面敷胸口治肺炎等,都是值得学习、研究和经过实验推广使用的。
第三,利用积极分子,建立据点,是开展卫生工作的重要步骤。甘泉二区二乡乡长魏生明对卫生工作很重视,就依靠他到处发动群众搞卫生,经常督促检查,建立起王家坪的卫生据点。子长医疗队在杨家园子庙会成功后,干部对搞好卫生工作有了信心,又主动布置了黑山寺庙会的宣传,开展了瓦市卫生运动。同时,在工作中特别注意发现和教育积极分子,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展开。
第四,根据群众的体验与经济条件提出要求,比一般化的宣传收效要大。如延市黄蒿坬的婆姨们看见助产学员任志强儿女成群,看见他给白四家接生大人小孩都平安,就愿意跟他学习接生。西河口医疗组提倡用高梁杆编碗盖、盆盖解决布的困难,延长医疗队用高梁杆编蝇拍,都很受群众欢迎。
第五,要求中西医进一步合作。子长、甘泉、垦区三个医疗队都是中西医合作下乡的,一般都做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一致,有的西医也做到了对中医的尊重。但也暴露了一些思想上的弱点,如有时互不服气,破坏了对方的威信。在医疗中也有各治各的现象,阻碍了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加强中西医之间的互相关照、互相尊重以及在治疗技术、临床经验上互相学习与研究,以期取长补短,合作共事。
解放战争时期,因战争和灾荒引起边区许多地方疫病流行,边区政府又先后派遣12个由中西医和护理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下乡巡回救治,一面治病一面帮助各地培训医务人员。下乡医疗队员发扬抗战时期的优良传统,从边区的客观实际出发,想方设法为群众服务,有的医生随叫随到,甚至半夜起来为群众看病,有的医生不辞辛劳跑几十里路去出诊,奔波在广大农村,把十余万染患疫病群众的死亡人数减少到最低限度。他们这种免费治疗,下乡看病,送医上门的医疗作风,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和赞扬,群众感激地说:“除过边区,那里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好医生了”。
① 《边区医院院长报告》,1940年3月14日,陕西省档案馆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