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一

黄正林


    西北盐池、定边、绥德等地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产盐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边区政府积极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发展盐业,使盐业成为边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力地支援了边区的经济建设。本文试从边区盐的产区分布、产量、所有制形态、组织管理、运销以及在边区的经济地位等方面,对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盐业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
    一、边区盐业产区的分布、所有制形式
    陕甘宁边区的产盐区主要分布在三边分区的定边、盐池二县的北部,在长城以内的有老池、滥泥池、莲花池、娃娃池、湾湾池、红崖池、汗滩池、波罗池、盐场堡池等;在长城外的有苟池、阿波池、北大池等。此外,绥德分区也产盐,分布在子洲的三皇峁、驼尔巷;米脂的龙镇;吴旗的跑马泉;延川,靖边等地。就其质量而言,三边的盐池、定边(两地古称花马池盐)生产的池盐,粒大色白,称为大盐,在盐业史上素有名气。而绥德的三皇峁、驼尔巷等地生产井盐,颗粒较小,含硝较多,称为小盐,其质量远远赶不上三边的大盐。
    三边和绥德的盐业生产技术是比较落后的,基本上是靠天成盐。三边池盐的生产是春天将盐田修好,落雨后从盐池汲水灌入盐田约二三寸深,日晒七八天至十四五天,结晶成盐。产盐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若天不下雨或晒盐时下雨,都不能产盐,气候变化过骤或吹风,都影响盐的质量。绥德井盐的生产是先掘好10—20丈深的盐井,汲出井水浇在盐田上,日晒后将盐田表面上的一层土铲起,在地上挖坑用水过滤,过滤后的盐水加火熬煮结晶即成盐。井盐生产成本高,工序多,产量低,有“一天一担水,一年一石盐”之称。①
    就所有制而言,边区的盐业经营中私有制和公有制两种成分并存。1940年前,盐业经营均为私有制,即盐田、盐坝为地主和小生产者所有,边区政府在三边设立税务局,只管征收盐税,不管生产。1940年后,边区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盐业,成立了盐务局,将一部分盐田、盐坝收归公有,如三边盐池面积共2491方,合计3097亩,其中老池地亩和盐坝为公有制,苟池盐坝中有465方为蒙古族私人所有,其余为公有。滥泥池、莲花池地亩和盐坝完全属于私有。②绥德三皇峁盐井区有10里左右,盐井115处,盐田556垧;驼尔巷有井盐10处。两处盐井中只有10处是边区部队和机关经营的,其余全系民营。③盐业的两种所有制并存,一方面政府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生产,以提高产量和质量,使盐业真正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既减轻了地主、盐商对盐工的剥削,提高盐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不过多地损害地主、盐商的利益,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边区盐产量是不稳定的。三边的盐在1940年前,政府只收税不管产,即盐的生产是自由的,其产量亦无法统计,但当地居民说,过去年产量最多到30万驮(每驮150斤,下同)。④1940年,边区成立了盐务局,盐产量才有具体统计:1941年62万驮⑤;1942年271617驮⑥;1943年52万驮;1944年265262驮;1945年242528驮。⑦造成盐产量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第一,生产力水平低下:抗战时期边区的产盐工具非常简陋,盐井靠人工用镢头挖,盐的晒、堆、装、运生产主要依靠铁锹、铁耙、浪耙、扁担、筐子等,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较大:如果风调雨顺,盐的产量就高;如遇自然灾害,盐的产量就下降。如1942年原计划产盐40万驮,实际仅产271617驮,其主要原因是春季少雨,夏秋季雨水又过多,无法抢打。1944年计划产盐60万驮,结果因雨水过多,只收了265262驮。1945年计划产盐40万驮,但前半年整整旱了两个月,占产盐第一位的苟池在产盐旺季有两个月没有出盐,滥泥池、莲花池全年才出了5次盐(计划出8—10次)。⑧第三,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边区的市场是很有限的,向国统区市场投放,又受到政治环境和运输能力的制约,使生产的盐没有市场,影响到盐的生产量。如1942年没有完成生产计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1941年生产的62万驮盐,除销售和消耗外,尚存盐36万余驮。⑨第四,受劳动力的制约: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力的多少成为盐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1940年边区发生盐荒,为增加生产,盐务局组织部队机关三四千人进行生产,使边区盐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1942年军队调走,劳动力突减,盐产量就大幅度下降。1943年重新组织了劳动力,有盐工1122人(1942年是711人),又组织部队4000余人在老池临时打盐⑩,产量又出高峰。第五,政府政策和领导行为的导向也影响盐产量:如边区政府在总结1942年盐产量下降的原因时指出:“主要原因是没有领导督促盐民生产,让盐民自流地进行下去——只有民产而无官督,可以说只执行了‘民产官督’政策的一半。”(11)1945年减产的原因是“日本投降后,大家都认为盐的出路不大,现在存盐多,对盐产放松了领导,以后接到财政厅的命令后,就停止了动员老百姓打盐。”(12)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制约了边区盐的生产,使其产量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
    ①  边区贸易局:《边区食盐产收运销实况》1942年11月10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294页。
    ②  《各地盐田统计表》,《陕甘宁边区政府档案》第293卷,庆阳地区档案馆藏。
    ③  西北局调查研究宣:《边区经济情况简述》1942年2月19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295页。
    ④  边区贸易局编印:《边区食盐产收运销实况》1942年11月10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296页。
    ⑤  盐务局:《盐产工作》1944年3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297页。
    ⑥  盐务局:《一九四二的工作总结与一九四三年的工作布置》1943年1月2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档案》第293卷,庆阳地区档案馆藏。
    ⑦  《陕甘宁边区盐务局一九四五年总结报告》,《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13页。
    ⑧  《陕甘宁边区盐务局一九四五年总结报告》,《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13页。
    ⑨  盐务局:《两年来盐务工作总结》1943年9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298页。
    ⑩  西北局调查研究室:《边区经济情况简述》1942年2月19日,《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295页。
    (11)  盐务局:《两年来盐务工作总结》1943年9月,《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298页。
    (12)  《陕甘宁边区盐务局一九四五年总结报告》,《史料摘编·工业交通》第3编,第313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