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五

黄正林


    五、边区妇女的社会劳动
    妇女能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一个主要的标志就是看妇女是否有权利参加社会公共劳动。如果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就能够实现经济上的独立,进而实现在人格上的独立,反之,在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妇女,在人格上也无独立性可言。因此,中共在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上非常重视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把妇女参加社会劳动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视为妇女解放的关键和基础。①因此,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在给中央妇委的信中指出:“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没有她们,生产就不能进行,而边区妇女之工作少成绩,我看主要是没有注意经济方面,提高妇女在经济生产上的作用,这是能取得男子的同情的,这是与男子利益不冲突的,从这里出发,引导到政治上、文化上的活动,男子们也就可以逐渐同意了。”②194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即“四三决定”)又强调指出:“动员妇女参加生产是保护妇女切身利益最中心的环节。”“广大妇女努力生产,与壮丁上前线同样是战斗的光荣的任务。而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多生产,多积蓄,妇女及其家庭的生活都过的好,这不仅对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超重大作用,而且依此物质条件,她们也就能逐渐挣脱封建的压迫了,这就是在整个群众工作中广大农村妇女的特殊利益的中心所在,也就是各抗日根据地妇女工作的新方向。”③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边区在动员妇女放足、识字、参政议政的同时,积极动员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使其能够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抗战时期,边区具有劳动能力的妇女普遍的参加了社会劳动。在边区,由于大批青壮年男子或上抗日前线,或被征调(如运盐、修路等),妇女就成为边区农副业生产的重要力量。抗战初期,边区妇女就被组织起来参加劳动生产,据延安等6县的统计,有妇女学习生产小组14501个,参加的妇女35594人。1938年春季,参加开荒的妇女有20600人,开荒7000垧(约合21000亩)。全边区有50%的农村妇女参加了农业生产。④1942年边区在延安县柳林区二乡做了调查,根据调查显示,100%的妇女做饭做针线;50%的妇女料理家务;74%的妇女喂家禽和家畜;89%的妇女参加地里的生产、抚育瓜菜、玉米、摘豆角、割荞麦、抢田、收秋,个别还要砍柴担水等;11%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如点籽、锄地、背庄稼等。⑤从这项调查可以看出,抗战期间,妇女的劳动已经从“烧锅煮饭,缝衣补烂,养儿刨蛋”的旧式生活中解放出来,除了正常的家务外,成为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帮手。特别是边区掀起纺织运动的高潮后,妇女成为边区纺织业的有生力量,1942年参加纺织的妇女88500人,纺纱785831斤,织布14158匹;1943年参加纺织的妇女172495人,纺纱835894斤,织布35451匹;1944年参加纺织的妇女213193人,纺纱1660203斤,织布114497匹。⑥边区当时大约有25万妇女劳动力⑦,也就是说有80%以上的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参加了纺织运动。随着家庭纺织业的发展,妇女纺织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如绥德的韩玉英,全家经济收入中的51.21%来自纺织,48.79%来自农业。⑧在边区像韩玉英这样以妇女纺织为主要收入的家庭为数不少。可见,边区妇女不但自食其力,而且成为家庭财富的创造者,提高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社会劳动中,边区妇女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涌现出了许多妇女劳动英雄。如以马杏儿、郭凤英为代表的农业劳动英雄;以黑玉祥、刘桂英、张芝兰为代表的纺织英雄;以刘金英为代表的抗属劳动英雄;以陈敏、柳辉明为代表的部队家属劳动英雄;以李凤莲为代表的工人劳动英雄等,边区选出的妇女“劳动英雄”有300多名。⑨这些妇女劳动英雄不仅是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而且是边区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组织者。妇女参加社会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财富,而且提高了妇女在家庭、社会和政治上的地位,其意义是很大的。正如朱德所说:“发动广大妇女到生产运动中来,就是加强边区广大妇女的经济地位,就是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也就是把妇女从重重的压迫和剥削之下解放出来。”⑩这在边区完全体现出来了。
    ①  秦燕:《陕甘宁边区妇女社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人文杂志》1992年第3期。
    ②  《毛泽东给中央妇委的指示信》1940年2月8日,《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文献资料选编》,第79页。
    ③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186页。
    ④  邓颖超、孟庆树:《关于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情况的报告》1938年5月18日,《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文献资料选编》,第29页。
    ⑤  赵烽:《延安县柳林区二乡的妇女生产》,《解放日报》1943年3月8日。
    ⑥  《陕甘宁边区的纺织业》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3编《工业交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3页。
    ⑦  高岗:《在“三八”纪念节集会上的讲话》1944年3月5日,中央档案馆、陕西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内部资料)甲5,1993年版,第42页。
    ⑧  《陕甘宁边区的纺织业》1945年,《工业交通》,第555页。
    ⑨  《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大事记述》,第80页。
    ⑩  朱德:《动员广大妇女到生产运动中来》1942年12月17日,《陕甘宁边区妇女运动文献资料选编》,第151页。

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黄正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